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云游敦煌、数字供养人,他们让敦煌之美“活”起来“走”出去

第一财经 2022-08-19 09:09:47

作者:彭佳    责编:沈晴

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团队有一种责任感,要去开拓新的传播路径,要让古老的石窟艺术和文物守护者的莫高精神以更轻松、更专业的方式传达出去。

2018年,敦煌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第一篇《敦煌岁时节令》的推文,杜鹃和她的团队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前,大家对敦煌研究院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莫高窟,“沙漠美术馆”的美和大漠的艰苦形成一种奇异的反差感,但出于对洞窟的保护,公众并不能在窟区过久停留。

那么,敦煌研究院如何将这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传播给公众,让他们感受到艺术之美和文化之深厚?这便是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成立的初衷。

这是一个年轻、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面对敦煌石窟这座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库”和文化建设的博大“基因库”,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融媒体中心团队通过全新的传播策略,形成以敦煌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为核心、数字创意为手段、新技术为支撑的敦煌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向社会传递着具有千年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自信。

团队工作照

“云游敦煌”小程序、数字供养人、“点亮莫高窟”、敦煌动画剧、敦煌诗巾……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一系列数字创意传播项目频频引发热议,一经上线便成为文博领域的创意爆款。这背后是敦煌研究院在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也是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团队深耕内容、守正创新的不断突破。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杜鹃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数字技术来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我们希望借助科技和互联网平台以及前沿技术的能力,希望在保护好洞窟的前提下,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融媒体中心就像是敦煌研究院的“品牌官”,每一年都要用系统化的传播方案来“翻译”院里面最有价值的人和事。杜鹃和她的团队有一种责任感,要去开拓新的传播路径,要让古老的石窟艺术和文物守护者的莫高精神以更轻松、更专业的方式传达出去。

近几年,大型壁画《锦绣丝路》等6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敦煌研究院的守窟人们扎根戈壁,研究队伍从最初的18人,到如今的千人团队,再发展成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这一路的坎坷与发展,值得铭记。

“我想尽可能地记录莫高窟人,记录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态度,这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杜鹃说,“未来,我们会继续依托敦煌学研究成果,借助数字传播技术,深入挖掘和阐释敦煌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努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丰富公众文化生活。让敦煌文化以更为年轻、更具活力的形象为大众关注和喜爱,用独特新颖、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让敦煌文化进入千家万户。”

融媒体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与敦煌研究院有多年合作经验的公益人吴佳雨说:“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最为珍贵的宝库,是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文化、艺术最直观的途径。然后,为了壁画更长久地得到保护,参观人数就必须有所限制,那么作为其替代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就尤为重要。如何让人们远程欣赏壁画之惊艳,如何讲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如何将敦煌之美让更多人看到并应用,如何从浩瀚庞杂的敦煌世界里抽丝剥茧传递关键信息,如何用相对现代的语言做好壁画翻译者的代代相传,又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传承这个有意义的命题中来……上述种种都是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的使命。敦煌,举世闻名,正因为它的无限大,才更需要我们用新媒体的多变方式找到多维但微小的切入点,比如东方色彩,又比如那些动人的品格,让每一个人想起敦煌的时候,能够与某一个相对具象的美好元素或印记画上等号,我相信这应该也是敦煌能够继续在悠长历史中让人无限惦念的方式吧。”

2022年,敦煌研究院发布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

2022年的中秋,杜鹃决定启动一个“新”的合作:让敦煌仙子伽瑶,通过第一财经的平台,给大家带去有趣的中秋体验。这是一个针对精准用户的公益传播,杜鹃觉得,文化和公益的底色都是“融”,是合作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第一财经一直是专业财经媒体的金字招牌,融媒体中心在多年与其基金会的沟通也发现了彼此存在共同的受众,“这次合作是水到渠成。”杜鹃说。

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冯洁表示,这样的合作思路代表了融媒体中心的开阔度。“敦煌文化传播,需要重视‘品牌传播’这个基因。重视和善用用户画像,用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方式运作。针对现有的用户,用用户理解的方式表达并诠释敦煌文化;针对意向客群,用他们喜欢的形式推介敦煌文化,培育客户。”

传播之间,究竟希望能有什么样的回馈呢?杜鹃也不讳言工作的难度:“在近80年的历程中,敦煌研究院首创文保领域多个‘第一’,科研成果‘红利’惠及全国16个省(区、市),敦煌学研究成果丰硕,在这样深厚的内容基础上以新媒体作为创新文化展陈和传播方式的主体,让千年敦煌与时代接轨,我们团队确实如履薄冰,也坚定了要以最好的水准去呈现。”

敦煌石窟艺术的爱好者、新媒体从业者金鹿一直是敦煌研究院社交媒体矩阵的忠实粉丝,她这样评价融媒体中心出品的内容:“阅读后每每感动于他们对敦煌文化的热爱与用心。作为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我了解将敦煌文化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实则是一个改编过程,对于传播者和受众而言,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梳理、展示、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但我也能体会到,代言一个专业的学术机构,媒体平台本身承载了更多使命与责任,需以更严谨的态度与思索来走进普罗大众视野。我们看到它今天呈现出的样貌,恰似以雅之心写之,以俗之力传之,带着一颗细火慢炖的学者之心,以精雕细琢的匠人之魂,用心冶炼一炉敦煌文化的精髓,滋养着每一位敦煌文化粉丝的心灵。”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