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碳中和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节能减排中心董事长孙蔚:“零碳电力+氢能”将是能源转型必由之路

第一财经 2022-08-19 21:02:51

作者:童言    责编:计亚

“零碳电力+氢能,将是双碳目标下能源体系优化的必由之路。”

“零碳电力+氢能,将是双碳目标下能源体系优化的必由之路。”

19日,在第一财经零碳峰会上,上咨集团副总经理、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董事长孙蔚在“理想照进现实—《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的主旨演讲中如是表示。

上咨集团副总经理、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董事长孙蔚

据国际能源组织IEA预测,到本世纪中实现碳中和目标,氢能的贡献度约为6%。就比重而言,氢能的贡献率并不突出,但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提出氢能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即2030年清洁氢的装机容量比2020年增加400倍以上,绿氢的年均增速极高,2030年绿氢产量将达到8000万吨(蓝氢7000万吨)。据高盛预测,未来30年清洁氢的全产业链累计投资约5万亿美元。

当前,氢能贡献率不高,为何备受世界多国重视?作为质量最轻的氢能到底蕴含怎样巨大的能量?

孙蔚解释说:“氢能作为来源丰富、高热值、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孙蔚还表示,“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氢能在轮船飞机等海陆空现代交通体系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包括加氢站和清洁氢制取等一系列项目也将在全球蓬勃发展。”

除了巨额投资,专利技术也将是各国必争之地,氢能领域现有的专利技术日美中位居前三,其中日本占据一半以上,中国不到10%。孙蔚表示,“我国的氢能产业发展目前还尚处于市场导入期。”

今年3月,我国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具体到产业发展,据悉,目前我国已有18个省提出氢能汽车保有量目标,合计2025年保有量目标10.5万辆,比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5万辆多了1倍。

不过,在孙蔚看来,这也凸显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大家一股脑地聚焦汽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氢能产业发展同质化突出,反而对能源和工业等领域关注不足。此外,自主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欠缺。”

孙蔚表示,以我国氢能产业的先行者上海为例,作为燃料电池部分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缺乏领军企业;在储能和发电等领域应用比较薄弱,产业规模尚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

上海将如何发展氢能产业?在日前下发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下称《规划》)中,上海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以及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1000亿产业规模等定量目标。

孙蔚对此解读称,《规划》明确,氢能产业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性产业,而是服务于双碳战略,《氢能规划》是上海市双碳政策体系1(实施意见)+1(实施方案)+8(领域行动方案)+N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期目标看,上海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高地。依托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功能,建设海外氢能进口枢纽和氢能贸易及交易中心。

在掌握燃料电池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上海提出,发挥宝武、航发、中船等企业优势开展氢冶金、氢能动力等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上下游关键材料和零部件。

在培育领军企业和人才方面,上海将重点围绕企业、人才、标准和检测体系。培育氢能生产和装备制造龙头及细分领域氢能独角兽;通过学科建设、团队引进等加强人才体系建设,针对我国氢能产业薄弱点,上海将加强氢能制运储用全体系的自主标准研究,并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此外,在拓宽应用领域方面,上海将加快在交通能源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打造八大世界级示范场景;机场、港口、湖泊河流(氢燃料电池船舶)、氢能产业园和深远海风电制氢基地。比较有特色的是在崇明三岛上分别打造崇明零碳示范社区、长兴低碳氢能产业岛和横沙构建氢能为重要载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氢能生态岛。

孙蔚表示,氢,虽然只有最轻的质量,将在双碳战略中担当重要职责;虽然是柔软的气体,却蕴含着最硬核的科技。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