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沿产业临港嬗变:增强产业链核心环节吸附力,五大变化正发生

第一财经 2022-08-20 11:40:53

作者:胥会云    责编:刘展超

“十四五”末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包括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前沿产业正在加速向临港新片区集聚。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新片区前沿产业3年签约重点项目累计超300个, 总投资规超4200亿元。其中百亿级特大项目6个,超十亿级项目105个,十亿级以上项目投资额占比超80%。

“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8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说。

面向未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陈金山表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六个“更加着力”之一,是要更加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聚焦‘重点前沿产业’,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产业能级。”陈金山表示。

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同时要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主攻汽车电子

目前,新片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

这一集聚态势,也迅速改变了新片区的产业体系:从传统的以汽车与装备制造为主,升级为“4+2+2”(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面向未来,我们对每一产业的未来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进行了再审视、再谋划。”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说。

近日,新片区陆续发布了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等的新三年行动方案,为产业发展明晰定位,确定发展目标,细化发展路径。

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这是临港目前产业规模最大、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整车、发动机、电池、车身、内外饰、底盘、汽车电子、芯片等八大门类,涵盖了研发、制造、贸易、检测等全产业链。

2021年该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794亿元,连续两年“翻一番”,约占全市1/5。整车产量突破75万辆,约占全市1/4,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突破1400亿元,约占上海市4/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约占上海市4/5。

“未来三年,我们的汽车产业规模将再翻一番。”吴晓华说。也就是说,2025年,新片区汽车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助力上海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产业的主攻方向也聚焦到了汽车电子,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为世界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聚地、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新高地。

陆瑜表示,从产业链上来讲,新片区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整车落地带动汽车的配饰件或者结构件产业,可以很快把规模做起来。也因此,目前新片区的汽车产业结构中,整车的规模大,而零部件的相对小一点,整零比大概是1:0.1。

但接下来,“未来临港如果要把汽车产业做起来,把汽车生态真正做到高能级,需要选择汽车产业链里最核心的、价值链最高的一部分,就是汽车电子。这会是未来一台汽车里价值占比超过50%的部分,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

目前,新片区的汽车产业布局规划了“芯屏器核、盘数云网”八方面重点。而要实现这个生态,在陆瑜看来,大约需要3~5年时间。“临港新能源汽车的整车规模可能今年达到100万台,这会带动大量的单车智能、汽车电子产品导入进来。”

据介绍,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上汽集团临港生产基地两大整车厂的引领下,新片区将重点招引座舱电子、驾控电子、底盘电子、动力电子等企业,推动临港汽车电子产业达到国际水平。

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

8月12日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在技术创新领域,实现芯片设计重点产品进入国内顶尖水平;芯片制造工艺进入国际前列;装备材料关键“卡脖子”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

集成电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 ,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增幅为20%。

集成电路也是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前沿产业、临港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目前,新片区已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等各个领域,初步构建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

根据《行动方案》,新片区将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力争将“东方芯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成电路全链布局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是临港发展都市产业和城市产业的重要抓手和解决路径。当前,新片区已经集聚人工智能企业约200家。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集聚自动驾驶、智能终端、智能芯片、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人工智能企业500家,相关产业规模攀升至500亿元。

过去三年间,新片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从只有君实等个别企业发展到上百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到2025年末,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500亿元,“生命蓝湾”基本建成集创新策源和高端制造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高地。

高端动力装备产业是临港历史最悠久的产业,过去三年实现了从五百亿级到即将迈过千亿级的跨越。接下来则是要加速打造“空天陆海能” 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到2025年,初步打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动力之城”、临港“动力之源”响亮品牌。

氢能产业是临港持续培育的未来产业,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基本涵盖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氢能装备的全产业链,成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燃料电池汽车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的新引擎、增长极,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上海乃至全国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8月15日,上海上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最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HYLE E160。上氢能源是首家在临港扎根的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企业,计划2022年实现上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并建成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中心,成为临港真正本地化氢燃料动力系统公司。在2023年将全面推进自主品牌电堆的研发和制造。

五大变化正在发生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临港需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纵向打造产业链,横向培育生态链。

8月15日,临港新片区举行三周年重点项目投用仪式,一批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项目引人关注。其中,拓荆科技投资2.7亿元打造了半导体设备项目,将快速形成生产研发能力,开展ALD的研发和产业化。臻格生物投资超13亿元建设了GMP商业化生产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投运后,臻格将成为国内首个同时拥有多个一次性反应器和多个大型不锈钢反应器的CDMO企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井源表示,此次投用的前沿产业项目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所缺的CDMO、汽车主机厂所需的零部件等,能补全增强新片区前沿产业链,推进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表示,接下来临港产业会发生5大方面的转变——从抓大项目向小项目转变,从重视硬制造向重视软系统转变,从重视产业规模向重视科技创新转变,从注重投资规模向注重人才导入转变,从招商向育商转变,更加强调本地孵化、生产企业的能力建设。

“之前临港吸引了不少大项目,接下来要围绕头部企业的产业链,吸引小花小草,打造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生态。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陆瑜说。

上海芯谦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下称“芯谦”)是一家化学机械抛光(CMP)耗材生产研发公司,生产集成电路各节点所需的各种晶圆制造抛光垫及保持环,用于集成电路晶圆的纳米级抛光。

抛光垫是晶圆芯片制程中“卡脖子”的关键材料。随着晶圆制造工艺迈向14纳米及以下更高阶制程,抛光垫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同时对抛光垫的制造工艺及关键参数要求也将越来越严苛。在高阶制程14纳米及以下所用抛光垫、大硅片所用抛光垫目前基本全被国外厂商所垄断。

8月份,芯谦位于临港的厂房完成了300mm、55nm逻辑线的氧化制程抛光垫测试,该产品有望今年取得正式订单。

陆瑜表示,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抛光垫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非常关键。“引入芯谦,表明临港的产业链布局在从树干层向树枝层、树叶层转变。”

目前,新片区也在推动中芯国际、中微、君实生物、商飞、商发、商汤科技、特斯拉、上汽、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重点依托AI创新港、科创总部湾、科技城社区、特色园区、特色楼宇,以及陆续引进的国内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和建立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孵化器,不断培育更多的科创型的小微企业,不断提升临港科技创新孵化转化能力。

“希望再过3年,临港是一个内生出创新企业的地方。”陆瑜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