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融科技如何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

第一财经 2022-08-31 09:54:48 听新闻

作者:戴青丽 ▪ 马骏 ▪ 孙蕊 ▪ 刘嘉龙    责编:任绍敏

2022 年,课题组对⾦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典型案例、技术应⽤、前沿产品与场景等⽅⾯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开展研究与分析,形成了新的报告。

2021年是“⼗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中国担当⼤国责任、践⾏低碳发展承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绿⾊低碳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绿⾊⾦融迎来重⼤发展机遇,研究测算未来三⼗年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约487万亿元(约73万亿美元)。⾦融科技在⽀持绿⾊⾦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且已在如绿⾊资产识别、环境⽓候⻛险管理、环境数据共享等领域显现成效。

2021年以来,⾦融科技⽀持绿⾊⾦融的深度与⼴度进⼀步得到延展。在应⽤场景上,⾦融科技在绿⾊资产识别上已有较多实践,同时也稳步在绿⾊数据采集、环境⻛险预警与流程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场景进⾏尝试。在重点领域上,中国⼈⺠银⾏等⾦融监管部⻔不断引导业界探索创新,⾦融机构和⾦融科技企业开始探索向绿⾊农业、企业碳账户构建、⾦融机构碳核算⽅法学、⾦融⽀持⽣物多样性保护和转型⾦融等领域拓展。

为了发掘、总结与推⼴⾦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识别现存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2020年以来,保尔森基⾦会绿⾊⾦融中⼼(下称“保尔森基⾦会”)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北京绿⾦院”)对⾦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应⽤场景与案例开展持续研究。过去两年,保尔森基⾦会与北京绿⾦院联合课题组连续发表了《⾦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0 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1年)》等系列报告。2022 年,课题组对⾦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典型案例、技术应⽤、前沿产品与场景等⽅⾯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开展研究与分析,并形成《⾦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年)》的报告(下称“本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内容。

第⼀部分回顾了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的最新国际与国内政策动态,分析了过去⼀年⾦融科技在中国绿⾊⾦融业务领域的市场格局、发展趋势以及绿⾊⾦融市场需求端的机遇。

第⼆部分跟踪研究了2020年与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报告中四个典型案例的最新进展。这些案例是:嘉实基⾦ESG评分系统、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

第三部分研究了三个⾦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新案例,聚焦于⾦融科技公共服务平 台。它们分别是由保尔森基⾦会与中国⽣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合作开发的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和成都数字农业平台。

第四部分⽴⾜⾦融科技助⼒绿⾊⾦融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地⽅政 府、⾦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度分析了当前仍⾯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

政策、市场与机遇

中国⼈⺠银⾏、中国银保监会等⾦融监管部⻔都将提升⾦融科技⽔平列为2022年的重要事项。2022年1⽉,中国⼈⺠银⾏印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加强⾦融科技与绿⾊⾦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融,运⽤科技⼿段有序推进绿⾊低碳⾦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提升⾦融服务绿⾊产业的覆盖⾯和精准度。2022年2⽉,中国⼈⺠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联合印发《⾦融标准化“⼗四五”发展规划》,部署下⼀步中国⾦融科技标准⼯作的重点:推动⾦融标准化⼯作数字化转型,围绕⼈⼯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移动⾦融等领域加⼤标准供给,切实提升⾦融科技⻛险防范⽔平;研究制定转型⾦融标准,明确提出“建⽴ESG评价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发展和低碳转型。

北京绿⾦院从2019年开始对中国⾦融科技在绿⾊⾦融领域的应⽤情况进⾏年度跟踪调研。2021年,活跃在中国绿⾊⾦融领域的科技公司有84家,相较上⼀年增加25家。本报告主要针对61家重点服务绿⾊⾦融的科技公司进⾏深⼊调研分析。

以企业性质和业务模式划分,服务于绿⾊⾦融领域的中国科技公司主要包括环境信息⼤数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互联⽹科技公司四⼤类主体。相较2020年,2021年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变。

从绿⾊⾦融产品看,⾦融科技⼯具的使⽤主要集中在绿⾊信贷、绿⾊债券、绿⾊保险、绿⾊基⾦、绿⾊信托、绿⾊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融等领域。

从技术应⽤来看,⼤数据、⼈⼯智能和云计算仍是⽬前推动绿⾊⾦融发展的三⼤⽀柱性技术。

从提供的服务和应⽤场景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中主要提供数据供给服务、系统开发服务、SaaS平台服务、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案与⽣态服务。

从应⽤主体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前以服务⾦融机构、企业、政府部⻔为主,但在⾦融监管、个⼈⽤户应⽤场景⽅⾯的开发还较为有限。

从各地⾦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两地集聚效应明显,深圳、杭州等地活⼒初显。

2021年,中国绿⾊信贷、绿⾊债券、绿⾊基⾦等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带来了企业在转型⻛险保障⽅⾯的巨额资⾦需求,推动了中国绿⾊保险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融科技⽀持绿⾊⾦融在绿⾊主体识别与认证贴标⽅⾯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展望未来,国内外正就可持续⾦融发展形成⼀系列新的共识。去年G20(二十国集团)可持续⾦融⼯作组发布的《G20可持续⾦融路线图》强调了要建⽴转型⾦融框架、建⽴全球⼀致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体系、⾦融应该⽀持⽣物多样性、应解决ESG评价体系不⼀致不透明问题等发展⽅向。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国际可持续⾦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络(INSPIRE)发布报告显示,⽣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对经济和⾦融稳定带来重⼤⻛险,各国央⾏和⾦融监管部⻔必须采取措施分析和管理此类⻛险,动员社会资⾦⽀持⽣态友好型的经济活动。国内监管部⻔也开始强调要建⽴⽀持转型⾦融的政策框架,⾦融需要⽀持⽣物多样性保护,要将绿⾊⾦融与普惠⾦融有机融合。这些⽅向性的共识,意味着⾦融科技⽀持绿⾊⾦融发展可能在如下⼏个领域获得更⼤的创新应⽤空间:

(1)⽣物多样性保护:⾦融科技助⼒⽣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险评估;

(2)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融科技为碳⾦融提供系统化解决⽅案;

(3)转型⾦融:⾦融科技为企业“减碳”转型提供全过程量化与认证服务;

(4)ESG评价与投资:⾦融科技将⼩微企业纳⼊绿⾊⾦融⽀持范畴,推动绿⾊普惠⾦融发展;

(5)绿⾊农业:数字技术赋能对绿⾊农业活动的识别和⾦融⽀持。

2020年与2021年案例跟踪

课题组在2020年与2021年连续发布《⾦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的系列报告中分别选取两个案例,共计四个案例进⾏跟踪。案例的应⽤场景包括⾦融机构ESG评价系统、企业碳排放管理、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银⾏绿⾊贷款系统。通过持续的跟踪调查发现,部分案例的系统功能逐步完善,提⾼了⾦融机构与相关⽅的⼯作效率和效果,部分案例的成功经验在同业机构以及绿⾊⾦融改⾰创新试验区以外地区得以复制推⼴。⾦融科技在帮助⾦融机构ESG投资决策、提⾼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升⼯作效率、减少⼈⼯⼲预与误判⼏率、控制⾦融⻛险等诸多⽅⾯发挥了积极的作⽤。

案例⼀ 嘉实基⾦ESG评分系统(2021年报告案例)

2021年,嘉实基⾦在持续升级ESG评分⽅法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评分对港股市场的覆盖,为ESG投资策略与产品提供⾼质量基础数据设施,推动ESG从理念到实践落地,拓宽了可持续投资的边界。2021年9⽉,嘉实和万得在年初合作推出的7条ESG及碳中和主题指数的基础上,⼜基于嘉实ESG评分体系联合发布了3条相关指数。该系列现共包括10条ESG及碳中和主题指数,⾃发布以来运⾏良好,展现出A股市场上ESG因⼦的超额收益能⼒。

案例⼆ 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2021年报告案例)

⾃2019年8⽉上线运⾏以来,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境内全部直属单位及其下属130余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全覆盖,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管理能⼒,为中国华电各级单位实现碳排放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融合。2021年,该系统在碳排放数据管理、碳配额履约管理功能等⽅⾯进⾏升级完善,满⾜集团各级单位对碳排放管理的需求。此外,中国华电以平台碳排放数据为基础、以盘查核查交易履约为碳资产管理主要内容,推动公司系统113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全国碳市场,提前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作,实现100%履约。

案例三 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2020年报告案例)

⾃2018年底上线以来,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融资⼀⽹通办,银⾏服务提质增效,绿⾊⾦融政策精准落地。截⾄2021年底,平台已累计注册企业40759家,⽐2020年增加40.21%,⽐2019年增加156.98%;共帮助29906家绿⾊⼩微企业获得银⾏授信2929.62亿元(约439.15亿美元),授信额度较2020年增加38.19%,较2019年增加102.76%;为118个项⽬和投资机构对接股权融资105.76亿元(约15.85亿美元),较2020年增⻓22.35%,较2019年增⻓74.81%。2021年,该平台还增加了ESG评价等功能,创新推出了“绿贷通+”助贷模式,并在国内其他地区复制推⼴。2022年,该平台进⼀步推出创新智能融资模式,感知到企业融资需求后,即刻启动订单“智能分析”, 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利率⽔平等数据维度分析,⾃动匹配合适的银⾏、主动上⻔服务。

案例四 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2020年报告案例)

⾃2019年3⽉系统上线以来,截⾄2021年底,已累计对42000多笔业务进⾏了绿⾊识别和全流程贴标,并对约700笔项⽬贷款进⾏了环境效益评测。通过使⽤系统,湖州银⾏实现了对绿⾊信贷的快速和⾼效识别、核查等功能,并为实现绿⾊业务的全流程线上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021年,该系统在提升绿⾊识别效率、降低绿⾊识别成本以及完善ESG 评价等⽅⾯取得新进展,并在湖州绿⾊⾦融改⾰创新试验区以外地区的⾦融机构得以复制推⼴。

2022年案例研究

案例⼀ ⾦融科技⽀持⽣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

2018年年初,保尔森基⾦会与中国⽣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FECO)合作,共同启动了ERST的开发⼯作。ERST⼯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在⽤户通过坐标定位或⼿⼯绘制设定拟建项⽬的建设区和外围的潜在影响区后,系统⽐照以国际多边⾦融机构为主的环境政策和标准,⾃动进⾏⽣物多样性⻛险分析并⽣成报告。该⼯具旨在为中国政府主要决策部⻔、⾦融机构、投资企业提供科学⾼效的决策⽀持⼯具,提⾼境外投资项⽬的环境⻛险管理⽔平,降低或避免因环境⻛险管理不善⽽引发的⻛险。

ERST⼯具与国际上⽣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具在关键数据上保持⾼度的⼀致,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操作流程和界⾯设计简明直观,操作⼈员经过简短的培训便可迅速上⼿;⼯具可在⽤户的内⽹环境中独⽴运⾏,满⾜客户在数据和⽹络安全⽅⾯的要求,防⽌项⽬信息泄露;⼯具的设计和构架预留了未来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的扩展空间,⽅便机构进⾏个性化定制。保尔森基⾦会和FECO将继续推动有意愿试⽤的⾦融机构与企业,借助ERST⼯具完善其现有的环境⻛险评估⼯作。

案例⼆ ⾦融科技⽀持⼩微企业普惠发展: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

2021年,在北京绿⾦院的⽀持下,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会同中国⼈⺠银⾏湖州市中⼼⽀⾏、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州监管分局对湖州区域ESG评价模型进⾏了迭代更新,推出绿⾊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4.0版。⾃该体系上线以来,已累计评价17184家企业。通过⼤样本的数据检验,该体系可有效识别绿⾊主体,降低绿⾊贷款不良率。升级后的评价体系在其他地区的可复制可推⼴性⼤幅提升,并充分考虑绿⾊⾦融与普惠⾦融融合发展,⽀持⼩微企业的绿⾊发展。

该评价体系从环境影响(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对湖州企业进⾏评价打分,并进⼀步围绕⼩微企业群体特征与样本数据,对⼩微企业ESG指标权重赋分进⾏合理调整,使其更加适⽤于⼩微信贷各环节。该体系在环境影响维度(E)⽅⾯突出“碳中和”导向,评价指标纳⼊⼩微企业主营业务对资源的依赖度、环境信⽤评级等对⼩微企业实施绿⾊贴标,为⾦融机构后续开展绿⾊信贷业务提供⽀持;在社会责任维度(S)⽅⾯体现“稳就业”导向,并为⾦融机构开展⼩微企业授信画像提供全⽅位⽀持;在公司治理维度(G)⽅⾯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导向,引⼊浙江的“亩均论英雄”这⼀综合性效益评价指标,从不同⻆度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

案例三 数字农业系统助⼒绿⾊农业发展:成都数字农业平台

成都数字农业平台是以农户为核⼼的互联共享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应⽤,助⼒了农业产业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增值,促进了低碳绿⾊农业发展,为⾦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思路。

该平台运⽤数字技术实现精准的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功能,形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态圈,产⽣了显著的温室⽓体减排效应。⼩⻨种植碳排放强度较传统模式下降约13%~21%,⽔稻种植碳排放强度下降约5%。同时,该平台降低了农户交易成本,提⾼了政府管理精度并帮助⾦融机构精准有效地决策和管理,产⽣了良好的绿⾊农业成效。该平台与作为农村⾦融数字化核⼼基础设施的成都“农贷通”平台连接,将更多绿⾊农业主体⾼效融⼊现代农村⾦融服务体系,提升了普惠⾦融服务绿⾊农业效率,营造了全新的普惠⾦融环境。农户通过该平台获得的贷款利率⽔平较以往资⾦借贷和农资赊销降低了70%以上。

面临的挑战

在对市场趋势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融科技助⼒绿⾊⾦融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地⽅政府、⾦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度分析了当前仍⾯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报告认为,这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为:

(1)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度:现有绿⾊⾦融政策框架下缺乏⾦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规划与指引;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

(2)地⽅政府⻆度:地⽅政府各部⻔间环境数据共享与认证互信难度⼤,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此外,地⽅政府对企业开展的ESG评价多依赖于⼈⼯评分,⾦融科 技运⽤较少。

(3)⾦融机构⻆度:许多⾦融机构对⾦融科技应⽤于绿⾊⾦融的重视与规划程度不⾜;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缺乏互动与了解;既懂⾦融科技⼜懂绿⾊⾦融的复合型⼈才缺失,这导致⾦融机构内部绿⾊⾦融与⾦融科技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融合。

(4)科技公司⻆度:科技公司在部分重要技术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满⾜绿⾊⾦融发展需要。此外,科技公司对绿⾊⾦融需求痛点、最新应⽤领域与发展⽅向的理解程度不⾜,缺乏对绿⾊⾦融应⽤场景的深度挖掘,难以充分响应绿⾊⾦融的创新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1)对监管部⻔及相关部委的建议:建议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将⾦融科技⽀持绿⾊⾦融纳⼊未来版本的绿⾊⾦融和转型⾦融的指导意⻅;通过进⼀步优化《银⾏业⾦融机构绿⾊⾦融评价⽅案》等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融机构主动加快⾦融科技在绿⾊⾦融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中的应⽤;加强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励⾦融机构、⾦融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融科技⽀持绿⾊⾦融的能⼒建设、交流及国际合作。

(2)地⽅政府层⾯:建议地⽅政府通过“物联⽹+区块链”等⾦融科技⼿段,运⽤全程⽆⼈⼯⼲预的数据闭环⽅法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建⽴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享平台。此外,应完善配套⽀持政策,推动地⽅政府建⽴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体系。

(3)⾦融机构层⾯:建议⾦融机构提升对⾦融科技在绿⾊⾦融发展中作⽤的认识,通过成⽴联合⼯作组等形式建⽴起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联动机制,并加强⾦融科技在推动绿⾊⾦融产品创新中的应⽤。

(4)科技公司层⾯:建议科技公司关注⾦融科技⽀持绿⾊⾦融的重点技术创新,注重如区块链、物联⽹、遥感等技术创新;深化⾦融科技⽀持绿⾊⾦融的应⽤场景;凭借⾃身技术与数据积累,⾯向碳核算、转型⾦融、绿⾊普惠等新的重点领域提供解决⽅案。

(戴青丽系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马骏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孙蕊系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刘嘉龙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本报告由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