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国际音乐节延期举办,《千里江山图》走进古典音乐

第一财经 2022-09-26 12:59:32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因疫情影响,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宣布延期,一场致敬音乐会在9月24日上演。

日前,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官方宣布将延期举办。

过去20多年,每逢金秋,数千名中外音乐家齐聚北京参加这场盛会。乐迷在这里见到以往在唱片里才能聆听的大师和顶尖乐团,音乐节也见证着古典音乐在中国从小众、高冷走向受众年轻化的繁荣景象。

疫情期间,演出市场首当其冲,尽管国外音乐家无法到访,北京国际音乐节仍坚持举办。但今年,音乐节团队在紧急沟通、协调之后,评估各种调整方案后,决定延期。

二胡演奏家陆轶文、琵琶演奏家赵聪

一场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的特别音乐会在9月24日上演。当晚,指挥家余隆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携中国爱乐乐团,与笙演奏家吴彤、琵琶演奏家赵聪、二胡演奏家陆轶文、钢琴演奏家贺茗、女高音歌唱家方琼、竹笛演奏家戴亚,共同呈现交响音诗《千里江山》。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始人、艺委会主席余隆    摄影/孙楠

这是余隆以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主席身份联合23家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赵麟的创作,作品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以六个乐章对应画卷六个部分,将西方管弦乐与中国民乐融合。用余隆的话说,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中国之美,用不同侧面回答一个哲学问题: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

一个从无到有的国际音乐节

1997年,33岁的余隆结束德国的留学生涯,回到北京,担任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有一次在饭桌上,他跟几位朋友畅想未来,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在北京办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音乐节?”

当时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节有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美国波士顿的坦格尔伍德音乐节、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以及英国BBC逍遥音乐节。这些音乐节都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一大批古典音乐听众。

在国内,古典音乐市场尚在起步阶段,北京要做一个音乐节,难度可想而知。但余隆对北京有深厚感情,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正在申请加入WTO,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恰恰缺一个扎根在首都的有影响力的音乐节。

余隆知道一个盛大的古典音乐节是什么样,但要给政府主管部门起草一个策划方案,让政府知道音乐节最后将打造成一个怎样的品牌,仍然破费思量。

“1998年3月,一份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仅有3页的创意报告,得到当时的文化部和北京市主管部门的批复。”余隆回忆,当年的音乐节没有任何团队,可以说是单枪匹马。

1998年10月,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在没有人手的情况下,仅用半年筹备出一个盛大的音乐节,几乎是一件疯狂的事情。

“筹备第一届音乐节的很多细节,包括策划项目、邀约艺术家、签订合同、敲定场地,甚至是安排各个艺术团体的食宿、接待,在我脑海里还清晰得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那一年,余隆靠自己在国际乐坛的人脉,请来了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比利时小提琴家杜梅,节目涵盖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和爵士乐。

首届音乐节落幕后两个月,他前往纽约,亲自说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999年秋天,斯特恩如约而至,那是大师自1979年首次到访中国后的第二次来访。他与20年前同台的指挥家李德伦以及他当年欣赏并提携的徐惟聆、王健等人一起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一年之后,斯特恩与李德伦相继去世。这场音乐会也成了中国古典音乐舞台上的“世纪绝响”。

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到第三届,国外音乐家开始写信给主办方要求参加,再后来,很多艺术家会把参与过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经历写进艺术履历。不到十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古典音乐盛会之一,每年秋天,全国各地的乐迷都翘首以盼这场古典音乐盛会。

“我觉得,说自己把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25年献给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应该不算夸张。”余隆常想,他从一个30岁出头的青年指挥,变成了一个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指挥家和艺术管理者,“有音乐节陪伴的25年,是幸福的”。

从北京到世界

这25年,音乐节把无数世界顶尖艺术大师带到中国。除了斯特恩,音乐节邀请了阿格里奇、巴伦博伊姆等大师,也让柏林爱乐、纽约爱乐、巴黎管弦乐团等顶尖乐团登台北京。

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古典音乐节,这里既是中国乐迷看到名家名团的殿堂,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舞台。

2005年,瓦格纳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在音乐厅登台,完成了中国首演,之后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等大师的歌剧杰作陆续上演,填补中国歌剧舞台空白。

2001年,音乐节建立“作品委约体系”,至今已有超过20部委约作品上演。其中,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获得普利策音乐奖,创造华人音乐家历史。

2002年,音乐节提出“中国概念”,为黄自、丁善德、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邹野等中国作曲家举办音乐专场,呈现民乐、戏曲、少数民族音乐。从“集散地”到“孵化器”、从“中国风格”到“中国概念”,音乐节完成了双重转型。

在解释什么才是音乐节时,余隆说,那不是单纯的节目汇演,也不是简单地把许多演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音乐节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有明确的主题”。

他们一直秉持这个理念,才有了2011年马勒的全部交响曲上演,2020年纪念贝多芬的系列策划,以及自2016年以来,古典音乐在北京潮流地标三里屯进行的一系列前沿舞台探索。

这几年,音乐节不断拓展足迹,从三里屯到国贸,从长城脚下到紫禁之巅,遍布北京城市地标。跟国外相比,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观众年龄层很年轻,每年都吸引很多外地乐迷来北京看演出,把古典音乐做成了都市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隆最重视的是青年音乐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每年音乐节,他都会专门为年轻音乐人留出舞台。去年,“00后”指挥新星金郁矿携新古典室内乐团登台,成了最出圈的音乐会。

“如果我没有前辈、师长的支持,不可能在30岁不到的时候就创办新年音乐会,又创办音乐节。”他总会想到自己年轻时,有很强烈的冲动去创造未来,这种年轻人身上的特质是宝贵的,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是财富,“我们坚持给青年音乐家充分的展示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成长为如今乐坛的中流砥柱”。

“这25年,音乐节做了这么多的探索、积累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我想这不只对于音乐节,对于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行业来说,都是值得总结和珍视的。”余隆欣慰的是,在这条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这让他对音乐节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也承诺,经过一年的暂停与沉淀,明年音乐节一定会更精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