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忧虑过度紧缩风险,12月加息50个基点?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大

第一财经 2022-10-22 12:13:24

作者:李爱琳    责编:冯迪凡

对于放缓加息步伐,市场人士有两点担忧,一是通胀“死灰复燃”,二是股市楼市回弹。

在连续三次75个基点加息之后,美联储可能会缓一缓吗?

当地时间21日,有报道称,部分联储官员担忧过度紧缩风险,或于12月削减加息幅度至50个基点。

市场迅速调整预期,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据芝商所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 Tool ),美联储12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4.50%~4.75%区间的概率—即未来两次议息会议均加息75个基点—由前一日的75.4%大幅下降至50.6%;美联储年底加息至4.25%~4.50%区间的概率—即未来两次会议中的某次仅加息50个基点—由前一天的24.2%升至44.3%。

纽交所交易员安德森(Timothy Anderso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预期,11月加息75个基点几乎板上钉钉,此后美联储便会放慢行动。“数月前美联储就明确表态,4%是其为利率设定的均衡水平,在达到该水平前都会采取激进举措。11月加息75个基点之后,利率将达3.75%~4.00%,刚好触及美联储目标。我相信,明年上半年任何一次加息幅度都会小得多,且美联储将根据经济数据选择性加息。

美联储12月加息概率(图源:芝商所官网)

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大

近几周,联储官员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凸显该央行内部分歧正在加大。

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21日表示,美联储应避免加息过度而让美国经济陷入“主动低迷”,现在是时候开始谈论放慢加息速度了。“我们可能会再加息75个基点,市场肯定也已消化了这一点,但我真的建议人们不要认为,会一直加息75个基点。”

戴利认为,美联储正在进入紧缩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美联储应当“深思熟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数据为依据”。她解释称,俄乌冲突、欧洲经济放缓以及全球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等多项逆风因素可能影响美国经济,并将最终左右利率终点。

同日,美联储最鹰派的官员之一、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强调了美联储积极加息以遏制高通胀的决心。他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极为强劲,这为美联储提供了加息空间,能相对较快地让通胀回落到2%。“市场就加息预期来定价是个好消息,联储官员能够‘跟进’并实施这些加息,这点非常重要。”

同是鹰派阵营的还有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以及费城联储主席哈克(Patrick Harker),他们都在本月表示通胀问题毫无进展,倾向于延续激进行动。

而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Charles Evans)、堪萨斯联储主席乔治(Esther George)则对加息过猛感到不安,支持稳健而缓慢地提升利率。

美联储左右为难

对于放缓加息步伐,市场人士有两点担忧,一是过早宽松可能会让通胀“死灰复燃”;二是此举可能造成股市楼市回弹,导致联储被迫重新加码来扭转上述局面。

上世纪70年代滞涨时期,美联储在抗通胀和保就业中摇摆不定,以至于过早宽松,通胀率随后陷入双位数恶性区间。直至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 Volcker)不得不持续激进加息,经济之后陷入严重衰退。

目前,尽管通胀可能出现一些缓解迹象,但通胀压力已经扩大。虽说供应链改善令商品价格回落,房地产市场正进入深度低迷,但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导致工资持续上涨,推高服务价格。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Neel Kashkar)18日表示:“于我而言,放缓或暂停加息的问题在于,我们甚至不确定利率是否已经高到足以降低服务业通胀。”

另一方面,今年夏季,投资者曾一度乐观憧憬美联储激进道路走到尽头,促成股市在7月和8月反弹,期间抵押贷款利率也掉头向下,支持楼市回暖。这无疑与美联储目标形成冲突,鲍威尔随即在8月底发表了罕见的鹰派讲话,导致市场持续大幅下挫。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博斯詹契奇(Kathy Bostjancic)表示,如若美联储决定在12月加息50个基点,他们有理由担心会引发新一轮市场反弹。“市场一直非常渴望见到货币转向,联储官员必须解释,50个基点仍然是一次有意义的加息。”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高级顾问弗曼(Jason Furman)警告,如果这个秋季股市再次反弹,美联储可能不得不以超预期的幅度加息,来抑制经济增长。“你最不希望发生的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率来扭转这一切。”

安德森承认,通胀复燃和市场回弹这两种风险始终存在,但他相信美联储能够通过未来一系列较小幅度的加息来管理风险,“这将给他们一定时间来评估2022年所有加息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