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海市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下称《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方案》明确“一核”“两带”功能布局,虹桥商务区升级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并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承担了新的发展重任和使命。
《条例》共九章六十九条,根据《总体方案》,以“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为主线,围绕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等方面,结合上海市实际,对商务区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保障等作了明确和规范。
其中,在优化商务区管理体制设计,促进“一核”“两带”协同发展上,《条例》明确上海市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按职责推进商务区建设发展,所在地四区政府按职责、结合本辖区产业特色推进相关工作的管理体制,并明确商务区管委会职责和工作机制,突出商务区管委会在区域整体规划、开发建设计划、管理标准制定、服务流程优化、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职能。此外,《条例》设立专门条款,对推动实现“一核”“两带”协同发展,形成跨区域协作新格局,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作出规定。
在高标准编制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项目上,《条例》明确商务区规划管理工作体制,对商务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商务区所在地四区政府协同配合,做好商务区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的编制、报批工作作出规定,发挥区域规划在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上,《条例》提出以商旅会展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端商务服务业是商务区的发展重点。为了推动商务服务往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条例》从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服务进博会、会展与产业联动、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方面作规定。
为了落实《规划纲要》和《总体方案》中关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要求,《条例》对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推动进博会相关制度常态化、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作了规定。特别是围绕加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引进境内外先进医疗机构、探索相关领域制度创新等作了规定。还明确了商务区管委会应当定期编制、发布反映金融与贸易便利化程度、区域贸易活跃度、会展活动影响力等的“虹桥开放指数”报告。
另外,《条例》还在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打造联通国际国内综合交通门户;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商务配套和生活服务体系;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联动力度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为了促进商务区建设与发展,《条例》从用地支持、资金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吸引、教育投入等方面明确了全方位的保障措施。比如,建立与商务区发展相适应的用地保障机制,鼓励工业、仓储、研发等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实施商住用地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商务区在创新会展活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人才高地,为境外人才居留、执业、子女教育,以及国内优秀人才引进等提供政策支持。
支持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着力减轻家庭“三育”、医疗、养老等负担。
陈吉宁指出,要锲而不舍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巩固减负成果,强化赋能增能,推动基层强担当、强本领,更好为老百姓服务办事。
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
龚正说,欢迎英伟达等全球知名高科技企业把握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上海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汇聚全球资源要素,加强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推动应用场景扩围提质放量,更好释放技术叠加效应、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