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通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第一财经 2022-10-31 22:02:34 听新闻

作者:吴一平 ▪ 蔡丞    责编:任绍敏

受制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布局等众多因素,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机制还存在相当大的优化空间。

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我国核心增长极的长三角地区承担着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

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面临的制约因素

受制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布局等众多因素,目前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机制还存在相当大的优化空间。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削弱上海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进程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同质化的产业规划叠加易复制的产业政策增加了科技成果搜寻落地城市的成本。

首先,“十四五”以来,部分省市忽视了本地的比较优势,包括产业基础、人力结构和基础设施等,纷纷将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等作为地区重点发展产业。根据国际经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得以大规模产业化往往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充足的技术工人、高质量的教育基础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比较优势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区域分布。

其次,在缺乏相对比较优势产业的前提下,某些地区短期实施以税收减免为重点的产业政策,这类政策易复制并引发区域间的政策竞争,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干扰。

最后,缺乏错位竞争的政策环境可能导致创新项目为追求短期套利而落地于缺乏创新潜质的地区,从中长期来看,这扭曲了资源配置、增加了创新企业寻找落地城市的交易成本。

2.人才政策缺乏精准性,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可持续性。

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大规模产业化往往意味着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投资选址已不仅仅关乎土地、原料、人力等制造成本问题,更加迫切的是,大量中高端技术人才需求如何满足。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首先要考虑人才的稳定性,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健康、可持续。目前,各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紧盯高端,但对技能型人才关注则不够。近期,笔者在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招募技能型工人存在困难。主要原因如下:由于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价格波动较大,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待遇因此难以提高,影响了企业生产。如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制造业企业会因为技能型人才缺乏而外迁。但是,现阶段过于聚焦高端的人才政策很容易导致人才结构比例失调,需要的人才没有吸引到,吸引来的人才无用武之地,缺乏系统性而降低政策吸引力。

最后,与人才吸引相关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政策透明度也成为人才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制度性要素,目前以所得税减免和人才补贴为代表的人才政策对于集聚中高端技术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民众较难共享创新红利,弱化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推动力。

让更多民众分享创新发展的红利,这将促使地方民众支持重大创新项目产业化。随着重大科技成果逐步产业化,生产收益也随之集中到投资者手中。此时,如果产业化收益的释放不能向当地民众倾斜,民众会相应认为产业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企业盈利,随之将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民众支持。

重大投资项目落地选址的国际经验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重大投资项目大致可分为四类:资源获取型、市场销售型、战略资产型、成本效率型,各类投资项目落地所看重的资源各有侧重。

从亚马逊等国际巨头第二总部投资选址的实践来看,技能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重大投资项目的核心要素。人才集聚对企业的吸引力远超过租金和税收优惠。人才不仅要招得到,还要留得住,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稳定可持续。不仅需要有相关高等院校提供专业人才的不断供给,还要考虑人才的生活配套需求,如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社交娱乐、生活成本可负担等。

一个重大项目落地,还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不仅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高增长以及本地服务型企业集群式发展,还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即一家头部企业的入驻,往往会吸引一批企业集聚在当地。吸引重大项目落地的关键,包括城市规模、市场潜力、营商环境、基础设施、行业集聚水平、供应链配套、区位条件等,这些都被视为地区总部选择的关键因素。

完善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机制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战略应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目标城市筛选体系,以区域人才政策和统一大市场为抓手,打造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的示范区。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理想城市竞选机制,降低创新企业寻找产业化目标城市的交易成本。

首先,为了确保有竞争力的城市能够获得均等的机会,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目标城市竞选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土地优惠和税收减免竞争以赢得产业化项目的种种乱象。

其次,目标城市竞选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目标城市竞争力评估体系,以此为抓手激励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综合国内外重大项目的选址经验,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市场规模、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产业政策透明度、主导产业的技能型人才、产业配套能力、教育体系质量和生活成本。

最后,聘请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各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赋值计算,最终得到目标城市竞争力评分,参考项目所属产业特征,企业进一步选择目标城市。

2.构建精准性的技术人才政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首先,技术人才资源对于产业化尤为重要。投建一个项目,首先就要考虑人才从哪里来,如何留得住。后期更是会对人才培训投入大量精力。为此,技术人才政策体系应该包含薪酬补贴、能力提升培训和公共服务等,从单纯的个人财税补贴向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型,为各类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

其次,拓宽技术人才政策的覆盖面,聚焦本地优势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放宽户籍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条件,将政策受众从高端人才拓宽至技能型人才,为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筑造合理的人才结构。

最后,提升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准性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需要强化地方公务员招考中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筛选,从源头上增强产业政策供给与产业政策需求的匹配性。

3.建立地方民众分享产业化红利的普惠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推动力。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将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落地于公共或集体土地,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及周边配套开发。随着土地逐渐升值,更高的租金或以土地入股的资本升值会带来可观的利润,地方政府可将利润以分红等形式直接惠及当地居民。

(吴一平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蔡丞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