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进博会| “中国是重要市场” 半导体企业看好未来长期发展

第一财经 2022-11-10 12:25:32

作者:樊雪寒    责编:李娜

“与那时(1997年)相比,现在有更多的公司和更多的中国工程师活跃在中国半导体行业。”

“1997年,我想那时正是中国开始认真做半导体的时候。日本工程师正在和中国人一起摸索着前进。”尽管这是青木秀浩第一次参加进博会,不过他与中国半导体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5年前。

如今已是尼康半导体装置事业部营业二部部长的青木告诉记者,25年间,中国半导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世界半导体前端工程市场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接近30%。

今年是尼康进入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第42年,也是佳能(中国)公司成立的第25年,ASML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4年。在本届进博会期间,各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各自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观察与实践。

“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

大学期间主修中国文学的青木在1991年毕业后就加入尼康并开始了以亚洲为中心的半导体光刻机的销售和服务的工作。六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他开始接触中国市场,并负责尼康半导体设备在中国地区的销售活动。

1997年对于中国半导体市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那一年,许多海外企业来到中国发展。回忆起往昔,青木告诉记者,“尼康在中国开展半导体事业已经超过40年。但最初并不容易,一直到1995年尼康才开始向中国交付半导体设备。”

青木刚开拓中国市场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是在出发的前一天将签证资料传真给大使馆,但当天就能拿到签证,中国的办事效率让他印象深刻。“很多次都是在深夜到达老虹桥机场之后就获得了签证,这是我记得的最清楚的事“。

2018年青木晋升为半导体装置事业部营业2部部长并一直任职至今。今年是他加入尼康的第31年,也是他进入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第25年。相比于1997年,他眼中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已经完全变样。“与那时(1997年)相比,现在有更多的公司和更多的中国工程师活跃在中国。”

“有长期向好的信心”

此次进博会期间,全球三大半导体设备企业都带来了相关的展品。尼康展示了其最新的ArF和KrF扫描光刻机,以及i线步进式光刻机。佳能带来了蒸镀机等光学半导体产业设备的应用。而ASML则通过元宇宙体验,将光刻机直接“开箱”展示给观众,讲解其原理。

除了半导体设备厂商,泛林、科天、高通、三星、AMD、德州仪器、瑞萨等全球知名半导体厂商也纷纷亮相,多家公司更是进博会的“老朋友”。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执行董事小泽秀树表示:“今年是佳能第五次参加进博会,也是佳能(中国)成立的第25周年。佳能集团将根据中国市场需求‘温故创新’,持续开拓新的产品和业务领域,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过去五年,中国持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成就越来越多。丰富发展的机会,增强了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信心。

青木告诉记者,据他的观察,尽管近期半导体市场表现出了一些回落的迹象,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平稳的状态。由于手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半导体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增长的趋向,所以目前的市场需求有回温,而从长期来看,市场还是处于增长的状态。

“尽管半导体行业在中国市场还是存在很多竞争伙伴,但是面对与中国新兴市场,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大的合作机会。”他说。

从设备到服务

青木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半导体设备厂商越来越重视在中国本土化的经营。在中国设厂一方面是为了更好进行设备的售后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倾听市场声音。

此前,ASML曾公开透露,该公司在中国设有15个办事处、11个仓储物流中心、3个开发中心,1个培训中心以及1个维修中心,员工人数超过1500人。在今年六月,ASML向媒体表示,为了支持中国业务的增长,该公司今年将持续扩大中国团队,计划招聘200余名员工。

2002年尼康就在中国设厂,积极推动售后服务和咨询采购业务的本土化。根据记者从天眼查上了解到的信息,上海尼康精机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范围有: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专用设备修理、技术开发等。

青木告诉记者,目前尼康正在开展一项与中国企业“伴走”的活动,通过与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深入交流,他们能更好地改进产品性能和服务。而在人才培养方面,ASML告诉记者,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ASML尊重人才,鼓励员工突破技术边界,致力于帮助员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对于为何选择中国市场,青木的理由异常简单:“我深感中国是的重要市场,想让我们的产品被更多人知道,于是便来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