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的群展《感性对话》开幕。这是一场文学和艺术的感性对话,也开创了国内重要美术馆和出版社携手共创艺术人文展览的合作方式。
展览邀请了13位艺术家一同参与“对话”,包括陈秋林、陈小丹、李青、鲁丹、吕松、倪志琪、潘曦、彭薇、蒲英玮、陶艾民、赵玉、周褐褐、周力。
展览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在时间之中的感性流淌。倪志琪的绘画作品打开了流淌的记忆之河;蒲英玮的《黄昏记忆——返乡》在回望中记忆如诉。吕松的绘画作品富有偶然性和书写性;鲁丹的画面中,无论是一片云还是一扇窗,都饱含着深情,泛着时间之光。赵玉的作品直接回应着她对时间和回忆的态度。
一条线索是对生命的感性书写。艺术家们的表达充满了多样性。陈秋林的《一天》,用影像记录了侗族村落女性的空间与时间;李青绘制在窗棂上的诗歌犹如密码;潘曦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是对人生的独特编码。陶艾民的《女书》和《秘扇》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女性的生命故事;彭薇的视频作品以一种独有的诙谐表达着《我们都需要故事》;周褐褐的珍奇柜中收集着对她而言重要的事物,同时构成着她的生命肖像。周力第一次展出的《自画像》系列中,线条灵动。
感性是富有力量的,感性可以拥有锋利和硬骨。陈小丹的《盛开——墙系列》是意义特殊的雕塑作品,柔软的泥土经过时间之火的锤炼,可以坚硬如骨,永志不忘。在周力的作品《线——致永恒》中,展示了一种理想的感性之路:在无限的和时间的对话中,找到富有弹性的轮廓和轨迹,属于自己,成为自己。
感性提供行动力和存在力。这些艺术家用作品触知心灵和生命,以一种富有生产性的感性力量赋予观众力量。在一个科技至上和崇尚加速的时代,让我们重新返回感性。感性是一种珍贵的能力,需要重新被召唤。在这些邀请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中,拥有这样的珍贵品质。
策展人沈奇岚邀请观众与艺术家和作家一同展开这场感性的对话,也邀请所有人与感性本身对话。
本次《感性对话》不仅展出作品,也包括了关于“对话”的行动。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携手本次展览合作方中信出版·大方和楚尘文化,将举办多场活动与讲座,共读重要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话题包括了对法国文学和杜拉斯的解读,文学和电影的碰撞与火花,哲学和文学在艺术中的共振。
展览由浦东碧云美术馆主办,中信出版·大方、楚尘文化协办,将展至2022年12月18日。
2025阿那亚戏剧节将于6月19日至6月29日举行,它把很多有意思的非戏剧空间变成了戏剧表演空间
北京艺博会将于5月22日至25日在农业展览馆举行,以“凹凸”为主题,汇聚全球12个国家的32个城市121家参展机构,展示艺术多样性,并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合作发起“北京艺术季”。
首届嘉德国际版画大会汇集了来自9个国家的32家版画机构,展示从古代到现代的版画作品,旨在提升公众对版画艺术价值的认知,并推动版画成为大众可负担的艺术品。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2025年日内瓦钟表与奇迹展无疑值得“表young”,各参展品牌着力将旗下年轻人才推到聚光灯下,进行360度的年轻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