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第一财经 2022-11-11 12:20:25

作者:钱童心    责编:乐琰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制造业产值达1345.45亿元;产业融资取得新突破,今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11月11日,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透露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制造业产值达1345.45亿元,同比增长5.5%;产业融资取得新突破,今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上海高度重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2017至2021年,上海共有15个创新药获批上市,440个III类医疗器械首次获得注册证,48个创新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刘平介绍称,今年迄今为止,上海新增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包括璎黎药业最新获批上市的抗癌新药林普利塞、复宏汉霖的抗癌新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乐普生物的抗癌新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华领医药全新机制的糖尿病治疗原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

在医疗器械领域,上海有6个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分别是微创心脉的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安翰医疗的消化道振动胶囊系统、联影智能的颅内出血CT影像辅助分诊软件、联影医疗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艾普强的质子治疗系统,实现多个“全球/全国首创”。

另据介绍,今年以来,在生物医药领域新开工的重大项目多达32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其中包括碧博生物的大规模CDMO综合平台二期,伯杰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和黄药业研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提升改造项目等,这些项目未来预计可新增形成超200亿产业规模。

此外,今年新签约生物医药重点项目42个,投资额达到368亿,如博锐生物投资20亿落地闵行,乐土生命科技在宝山投资建设30万升的CDMO生产基地。

上海生物医药在产业融资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今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涉及创新药研发、CXO、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并创造了多项“第一”,如细胞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超级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医疗器械第五套标准第一股微电生理、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等。联影医疗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500亿元,成为2022年科创板最大IPO。

从私募和风投基金融资来看,近两年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PE/VC总融资规模达549亿元,全国占比超1/4,位居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的动力和源泉,科技在支撑引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9日,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上海也位列其中。

对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上海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关注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奖励科技人才。国家科技部等部委根据中央部署,开展了人才评价改革工作,也就是’三评’改革,上海也在积极研究和落实中央部委的政策。”

朱启高还介绍称,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上海正在加快布局实施糖类药物、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药物、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重要器官精准蛋白质图谱等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前瞻布局细胞治疗等创新药物、高端影像设备等医疗器械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推动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上海将全力支持临港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若干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充分发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谋划筹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表示:“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工作以及医学前沿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胡鸿毅援引统计数据称,2021年中国三级医院获授权专利2536项、成果转化数量增长至311项,发明专利在成果转化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专利转让金额超过千万的有19项,最高的一项达到2.19亿元。

为瞄准重大需求并聚焦重点任务,构建“基础-临床-产业”全链式科研平台,上海还在积极推进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上海市病毒研究院等新型医学研究机构建设,促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平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