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4亿糖尿病患者血糖如何达标?新型降糖药尚待普及

第一财经 2022-11-14 17:14:14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

糖尿病患者要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目标,除降糖外,还要关注血糖平稳,降糖安全,实现高质量达标。新型的降糖药除了能够达到降糖效果之外,对于心血管疾病以及减重方面的效果也已经得到证明。

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可能带来的多种并发症,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口大国,糖尿病防控任务艰巨。根据去年12月发表的一份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将近1.4亿人,患病率为12.8%。

2型糖尿病最常见

当前糖尿病患者仍存在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血糖达标率低、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等仍是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目前大部分市场上的降糖药也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为先天胰岛功能缺失,干细胞疗法等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方法也正在研究中。

“糖尿病患者要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目标,除降糖外,还要关注血糖平稳,降糖安全,实现高质量达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尽早控制血糖达标是糖尿病防控最关键的,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很多患者仍然未能达到推荐的血糖目标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的降糖药近年来需求旺盛,而新型的降糖药除了能够达到降糖效果之外,对于心血管疾病以及减重方面的效果也已经得到证明。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去年年底发布最新版指南《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2版)》,新指南首次推荐GLP-1RA、SGLT2抑制剂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并且人们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糖尿病传统的一线用药。

GLP-1受体激动剂发展迅速

今年3月,胰岛素巨头诺和诺德公司研制的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命名为“诺和益”。这款全新的药物由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两种组分组成,根据诺和诺德公布的临床数据,该药物一天注射一剂,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接近90%(89.9%),同时低血糖风险低且体重获益明确。

诺和诺德目前占据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相关药物的全球主导地位。根据该公司近期发布的2021年财报,诺和诺德2021年GLP-1药物合计贡献营收95亿美元,占公司糖尿病相关药物比超过四分之一(26.5%),其中利拉鲁肽注射液和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去年为诺和诺德贡献营收近13亿美元,同比增长50%。

GLP-1类似药物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分泌激素,能刺激胰岛素自然分泌、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研究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对心脏和肝脏等器官具有其他有益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肥胖症会增加糖尿病和多种代谢疾病的风险,因此通过治疗肥胖症,可以降低代谢疾病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从而改善人们的健康。

GLP-1受体激动剂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未来降糖药物的发展趋势。今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又批准了礼来公司开发的注射降糖药物tirzepatide(商品名:Mounjaro),以帮助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Mounjaro是一款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可通过双重作用机制激活参与血糖控制的激素受体。它通过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给药,达到控制血糖目标。美国FDA表示,Mounjaro与控制饮食和运动联用,能够改善血糖水平,并且比临床研究中与之比较的其他糖尿病疗法更有效。

Mounjaro的一项后期试验表明,在达到控制血糖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并且能将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首次降低超过20%,可降重约24公斤。

在一些海外市场,目前GLP-1占降糖药的市场的份额已接近20%。不过GLP-1受体激动剂在国内降糖类药物中的占比仍然较低,还处于市场培育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市场潜力。目前胰岛素以及双胍类、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类等传统口服药物仍占较大比例。

另一种目前常用的降糖药是SGLT2抑制剂,该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此后,SGLT2抑制剂也被证明可以使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受益,并预防心脏病发作。

根据今年8月披露的最新DELIVER研究数据,阿斯利康公司的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Farxiga)能够显著降低各种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这为扩大达格列净适应证人群提供支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