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磁波刀”有望对抗帕金森 脑病治疗进入“无创时代”

第一财经 2022-11-21 18:01:20

作者:钱童心    责编:李娜

这台“磁波刀”设备与磁共振设备长得相似。患者只需要躺下,就像扫描磁共振那样便可接受治疗,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

11月21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脑病中心正式成立,并首次引入了全球领先的脑部“磁波刀”技术,标志着脑疾病治疗进入“无创时代”。

“磁波刀”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热门的用于神经调控的新一代诊疗技术,也被称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这台“磁波刀”设备与磁共振设备长得相似。患者只需要躺下,就像扫描磁共振那样便可接受治疗,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

“聚焦超声+磁共振”新技术

“这台设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就像是一个魔盒,不用医生操作,患者在设备上躺着打个盹,不用受任何痛苦,也不会有辐射,出来它的病就治好了。”脑病中心首席专家孙伯民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针对“磁波刀”治疗的原理,孙伯民介绍称,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实时测温,通过聚焦超声,脑部“磁波刀”可以发射1000多束超声波,精准聚焦消融脑部治疗靶点。

孙伯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磁波刀”对于很多脑疾病都展示出疗效,从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到抑郁、强迫、焦虑症等,都有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完成的治疗病例为严重的帕金森震颤患者,首例手术于10月31日完成,患者在不到两小时的“磁波刀”手术后震颤症状消失,未见不良反应。

脑疾病治疗从有创到无创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过去治疗神经疾病常用的技术为脑深部电刺激技术(DBS),这是一种微创神经调控技术,手术时需要把电极植到大脑,刺激神经核团和神经环路。

“现在通过高密度超声波聚焦到大脑上的靶点,来改变神经组织、神经核团、神经细胞的特性,从而改变神经环路的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孙伯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美国FDA早在2016年就已经批准“脑磁波”技术在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的应用。“这是一项完全无创的脑疾病治疗技术,能让患者在保持全程清醒的状态下和医生交流,实时反馈治疗感受,降低对治疗的恐惧。”孙伯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据他介绍,此次脑病中心引入的“磁波刀”脑部治疗系统,由以色列创新医疗科技企业医视特(Insightec)研发,并于2021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及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

孙伯民补充道:“在临床研究方面,由于其无创的特点,还可以用于探索包括运动障碍病(如肌张力障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以及难治性癫痫等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疾病机制研究仍是基础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这种“磁波刀”治疗方法已经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展商业化收费,一次治疗费用大约十几万元人民币,低于DBS植入的费用,DBS植入手术加植入设备的价格超过20万元人民币。

“医疗器械新技术在传统医院往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才可以完成部署,而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样的平台上,创新的医疗系统可以很快开展应用,这对于现有的医疗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刘卫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尽管“磁波刀”聚焦超声及磁共振方面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脑疾病的机制是复杂的,对于大脑的哪个部位进行消融手术,这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现在关心该设备的作用靶点是什么?如果靶点不确切,那么医生如何去判断消融的部位?而如果靶点是明确的话,那么其实也有很多治疗手段。”一位神经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通过过去多年的努力,科学家已经在一些神经疾病的机制靶点方面取得突破。例如,他们发现大量的谷氨酸会损伤神经细胞,进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谷氨酸对神经传递又是重要的,所以如果把谷氨酸阻断了,那么虽然能够抑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细胞正常的功能,这是神经科学领域治疗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王以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磁波刀’给大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在不损伤神经细胞的基础上把部分功能进行暂时的抑制。这也给相关神经疾病的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平台。”

此外,专家还呼吁应该在脑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使得新技术有“用武之地”,能够更精确地对疾病的靶点进行治疗。“在神经科学方面,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相结合尤其重要。”王以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