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当前发达经济体在通胀压力下普遍加息,全球范围内出现密集“加息潮”,新兴经济体货币市场承压,不少货币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陆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保持活跃,外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3104亿美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同比增长56%;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但在我国经济回稳向好、国际收支结构稳健支撑下,人民币金融资产仍具有较强的国际吸引力,在全球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收益表现。目前我国股市和债市中的外资占比均不足5%,全球资本进一步增配我国金融资产有较大潜力。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有序。
陆磊提出,新安全格局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重点是统筹开放和安全。针对政策外溢效应与资本流动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今年4月IMF的报告认为,可事前对跨境资本过度流入进行预防性管理,进一步说明为解决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的外生性问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是必要的,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各国根据国情选择开放的程度和模式,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溢出问题,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
具体到我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外汇管理部门着力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着眼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倡导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其中,宏观着眼于预调微调,重在预期管理;微观着眼于依法合规,重在尽职负责、越合规越便利。两者的结合,在多轮次高强度冲击下保持了外汇市场稳健运行,韧性得以检验。
苏黎世机场的飞机起落数据显示,与会人数总体处于疫情前水平。
消费价格方面,2022年1-11月,我国CPI同比平均增长2.0%,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目标水平。对比来看,由于新冠疫情以来的供需矛盾尚未明显改善,加上地缘危机进一步冲击商品供给,海外多数经济体CPI通胀率均创下1980年代以来新高。2022年1-11月,美国、欧元区、日本、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和南非等代表经济体CPI分别平均同比增长8.2%、8.3%、2.4%、6.8%、9.7%、5.7%和7.0%。生产价格方面,2022年1-11月,我国PPI同比平均增长4.7%,在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
对于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而言,外汇管理部门应着力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加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
人民币债券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呈现较好分散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