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米歇尔访华,彰显中欧经贸重启增长键

第一财经 2022-12-11 22:30:02 听新闻

作者:徐思潇 ▪ 王泠一    责编:任绍敏

中德紧密的经贸合作不仅对两国企业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全球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动能。

特朗普时期的美国政府率先对中国发动了经贸摩擦,直接影响了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时间过去了四年,如今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度出现了什么变化呢?一组欧盟智库的数据显示,在贸易摩擦开始的时候,也就是2019年和2020年,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为5415亿和5869亿美元,这相比2018年的6335亿美元确实下降了,然而从2021年开始,中美贸易额就创出了那几年的新高,达到了7557亿美元,于是市场预期2022年中美贸易额大概率也会继续刷出新高。今年的1月~10月份,中美贸易额已经达到了6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1%。欧盟智库称,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一直有西方媒体和美方渲染的对华经贸脱钩舆论,然而事实上彼此贸易规模却在逐步增加,这说明中美经济的密切联系性、互相之间的融合度已经非常高了。如果中美合作在2023年继续前进,对欧盟企业在华业务显然具有激励作用。

必须排除的干扰性因素

和美国极端的、保守型智库经常发布的所谓评估报告相比,欧盟智库对华研究和对欧中经贸合作潜力与现状的评判,相对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和相应的客观性。从去年到今年,欧盟智库总体对华评估上的表现是有利于促进其主流舆论释放善意的;同时也有一定反思。特别是如何排除域外因素对欧盟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的干扰,如何与美国对华政策之间保持相应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指:依然维护全球化的前提下,在对华经贸合作中寻求自身利益。

笔者在和欧盟智库高级研究人员的近期接触中,明显感知到中欧经贸合作最困难的局面已经过去,干扰性因素总体上得到了控制。最显著挑战在年初,随着俄乌局势急剧恶化,迫使欧盟各成员国一度更紧密地依赖于美国,这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确实使得美欧关系更加整体化和协调化,美国对欧盟国家的影响力骤然增强,进而也就对中欧关系形成了相应的负面冲击波。但是在双边关系的建设性上,中国保持了足够强大的战略定力。同时在俄乌关系方面,中国始终在敦促和谈并提醒防范冲击世界经济。

除了俄乌冲突,欧盟的复杂处境也是其对华经贸合作举棋不定的干扰源头。欧盟是当代国际社会区域国家面临地缘竞争和矛盾,力图组建共同体的一极典型力量,也是目前世界上区域合作体当中影响力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共同体。因为集合了欧洲老牌发达国家,所以欧盟的经济体量和中国接近;在对世界经济体系运营规则的解释权方面的影响力,仅仅次于美国。而且如果英国不执意脱欧的话,欧盟经济体系发言权重比美国还要略高。欧洲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发达国家的地区,对世界经济近现代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欧洲在国际社会也一直有着很强烈的优越感。虽然事实上现在欧洲已经远远谈不上世界第一梯队了,和中美的发展潜力差距明显,但欧洲精英在骨子里还是很自负的,尤其对文化差异明显、近代还被欧洲称为破产经济国家的中国,欧盟老牌成员国在双边经贸合作中总会产生莫名的抵触情绪。如表现在需要其议会或中央政府层面批准或核定的正常协议,常有审核所谓“产业安全”“国家安全”“企业文化冲突”等偏激程序,并将一些中资企业视为“暴发户”。所谓“暴发户”,在其片面解读中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资本。

而欧盟决策机制本身,也是容易产生干扰的重要因素。欧盟有三大决策机制,即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其中,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盟委员会是欧盟常设执行机构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则是监督机构。总体来讲,欧洲理事会地位略高于欧盟委员会,也更大于权力较小的欧洲议会。欧盟智库普遍认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地位略高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但没有特别大差距。一般来讲,涉及中欧关系这种复杂议题,加上欧盟不是单独一个国家,而是二十七个国家的组合共同体,理应由米歇尔和冯德莱恩紧密探讨,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在具体事项上的合作;但后者的姿态是消极的。

非常诚实的是11月15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欧盟二十七国对华贸易额为6412亿欧元,同比增长29%。其中,对华出口1705亿欧元,增长2.8%;自华进口4707亿欧元,增长41.6%;逆差3002亿欧元,增长81.6%。同时,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国保持着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的战略市场和战略伙伴地位,占比分别为15.5%、20.9%和9%。所以,中国经济对欧盟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米歇尔访华的经济共识

2022年12月1日,米歇尔成功造访了中国首都北京,并和中国领导人充分交换意见,此时距离上次欧盟重量级人物访华不到一个月。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德国是目前欧盟第一经济体,素有“欧洲火车头”之称,和法国是整个欧盟话语权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政府内部也有经贸政策主张上的明显分歧,但朔尔茨力挺对华合作。他的态度以及其在二十国峰会上的姿态,直接、正面影响了米歇尔。同时法国方面也屡屡传出总统马克龙正准备在明年访华的消息,欧盟内部主张对华积极拓展经贸合作的已经开始占据上风。如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也就是欧盟外长博雷利就明确地指出:欧盟的对华方针,不会也不应该像美国那么强硬,欧盟应该充分去寻求对华合作的新机遇。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值得指出的是:欧盟智库也普遍认为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开放的坚定性更具有吸引力和引领力。欧盟智库的相关报告也认为:欧中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双方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本着务实合作的精神,已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即便在地缘政治冲击、疫情叠加和全球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下,经贸合作仍然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势头,显示出强大的韧性,继续发挥着双边关系“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基于这种双方的共识而非单方面的经贸“恩赐”,米歇尔访华就顺理成章了。作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欧盟在中国的投资获益丰厚,未来中国市场的潜力仍然是欧盟企业的巨大机遇。同时,欧企通过在中国的长期耕耘,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竞争力,赢得了良好口碑,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将继续发挥效益创造价值。而且,在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供应链瓶颈、能源危机的多重冲击下,中国健全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供应链、自主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新型科技力量仍然是欧企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为企业稳定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欧洲经济界也不断表达维护和加强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呼吁政府正视对华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切实考虑欧盟经济的现实需求。

而担任过比利时首相的米歇尔本人也认为:近年来,全球格局加速演变,政治经济挑战不断上升。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欧中在发挥负责任利益攸关方作用、维护国际经济体系稳定和改革全球治理模式方面享有广泛共同利益。尤其在经贸领域,特别是在维护全球化有序发展、加快经济模式转型、推动疫后经济复苏、确保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双方有较大的合作需求。与此同时,加快绿色、数字转型也将为双方的合作开辟广阔空间。目前,欧盟已经提出了“绿色新政”(Green Deal)的战略型主张,欲加快实现其绿色转型,这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可以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和制造业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更大的合作潜力。欧盟智库认为,“数字转型为双方在提升国家数字化水平、参与国际数字规则标准制定、拓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

米歇尔12月的这场“中国行”创下了多个首次纪录。它不仅是米歇尔出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的首次访华,也是2018年7月以来,欧洲理事会主席首次访华。米歇尔在访华期间明确表示:“欧方愿同中方继续推进欧中投资协定的进程,增强供应链稳定互信,深化欧中各领域互利合作。”

此外米歇尔还对华做出多项承诺:称欧盟坚持战略自主,致力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进欧洲一体化;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干涉中国内政;欧盟愿做中方可靠、可预期的合作伙伴。欧方愿意同中方办好下阶段高层交往,加强对话合作。

值得注重的德资影响力

自从英国脱欧之后,德国经济在欧洲大陆的发言权重明显增强。米歇尔所声称的欧盟坚持战略自主、致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推进欧洲一体化等相关主张,就需要德国经济发挥龙头作用,并以此来激发法国、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秉持同类主张国家的积极性。

德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和其对亚洲及中国市场的深耕,在欧盟成员中堪称龙头。很有意味的是,原本德国主流智库如艾伯特基金会等都赞誉本国经济为欧盟的火车头;如今为了和中国同行产生更多有效的互动,也使用了中国企业和智库、主流媒体更熟悉的龙头概念。

德国智库普遍认为:中国是德国经济、欧盟成员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理由如下:一是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保持高增长,这意味着稳定的供应链。二是尽管中国政府债务规模继续扩大,但政府负债率依然有增长空间。三是通胀总体可控,中国不存在能源和粮食危机。四是人民币汇率仍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五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良好,特别是新能源等相关行业表现突出。六是传统能源行业也有不错的表现。与此同时,某些行业和企业通过重组来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则将有助于优化供给侧结构。

相应的是,中国智库也认为德国经济的龙头作用是其他欧盟成员所不可替代的。统计数据显示:以德国企业为主体的欧盟对华投资今年以来同比增长15%,如宝马、奥迪、空客等欧盟企业继续在中国扩大业务,中欧间经济合作仍然密切。据一项针对欧盟企业在华发展计划的调查中发现,19%的在华欧盟企业表示扩大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65%表示维持了生产业务规模,15%表示缩减了生产业务规模,仅有不到1%的在华欧盟企业表示关闭了现有生产业务。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以及国内大市场对欧盟跨国公司仍有较大的吸引力。

对于大多数欧盟企业而言,对华经贸合作至关重要。中国既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国,又是强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自然不可低估,同时一个更加稳定的整体框架,以及更加高效、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仍是许多欧盟在华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而在这个方面,德国企业及其高管的姿态往往就具有示范性;而且近期纷纷发表见解,积极肯定中国市场。上届德国政府为推进对华经贸合作是不遗余力的,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本届德国政府在今年上半年有所犹豫,如今也被大企业推着前进。

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德国企业的姿态就备受关注。朔尔茨在访华期间就明确表示,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德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愿意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笔者在调研中就明显地感受到:德国工商界、金融界和主流智库,普遍希望与中国维持密切的经贸往来和认知交流,分享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机遇。很多德国企业高管均对中国主流媒体表示:中德紧密的经贸合作不仅对两国企业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全球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动能。

《第一财经日报》曾经专题报道过太仓作为德资在华大本营的突出案例,即德资企业在了解和跟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中国国家战略方面,具有特别实际的敏锐性。如巴斯夫中国公司首席代表、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表示,尽管政客“有理由”减少在某些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但大规模的“脱钩”不符合任何人利益。事实上,中国市场也是连续多年德资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德国商会预测到2035年都会是如此。因此,从中方智库角度来观察,德资企业就是欧盟对华务实合作的风向标。

(徐思潇系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王泠一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