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动荡时代,公益和商业要体会到连接和协同共创的紧迫性
“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全局和局部、坚持和变化、长期和眼前的难题之间,重新去审视过往的思维模式是否还能适应今后……此时也正是训练自己去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而慈善公益组织恰是为这个时候准备的。”
在12月28日举行的2022第一财经·善商业论坛上,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潘江雪结合15年的公益从业经历分享了对公益求真和商业向善的三点认知和体会。
慈善可向商业借鉴什么?
在潘江雪看来,公益机构中的慈善组织基金会,必须是使命为先的组织。今年是真爱梦想深耕教育公益的第15年,而他们用梦想公益服务体系这套从实践中打磨出来的硬件加软件加服务的模式,累计服务了全国31各省市自治区的5000多所学校里的600多万名师生。真爱梦想是如何做到的?肯定不是靠个人美德能够完成的,而是借鉴商业管理经验,打造现代慈善组织,将个人的慈善行为变成了现代管理的组织行为,才得以持续发挥作用,这就叫使命为先的组织。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公益是在个人美德的基础上的一次公共性的跃迁,这是人的现代性的体现,更是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一次道路尝试。”她表示,真爱梦想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融合了现代公益的理念,专注在一个领域,主要是青少年素养教育这个领域,不断地去深耕、改进、打磨。
从商业机构辞职转型到公益领域的时候,潘江雪坦言,自己也走过一些弯路。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公开透明方面。第一年用简单的数据和感人故事编制的基金会年报,受到了专业人士的批评,这也让他们从第二年开始采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标准来制作基金会的年报,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化专业透明的披露模式。
“在管理方面,我们并不需要自己去做轮子,可以把在金融机构、商业机构的现代管理经验带入慈善公益领域,可以把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的现代管理经验带入公益领域,让治理、管理和运营变得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她这样说,并因此把慈善借鉴商业管理思想写进了团队最初的三条工作原则中。
在人口庞大的中国,一个“小而美”的公益项目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吗?这是摆在很多走“小而美”路线的公益组织面前的挑战。这需要他们去探索一个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可以被广泛适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这也就要求他们去实现专业高效,进而实现规模化。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专业会带来效率的提升,而效率的提升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有机会让效果不断地去优化,而最终有机会实现优质公益项目的规模化。”潘江雪解释说,规模化将带来成本优势,可以利用更低的社会成本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能让每一笔善款发挥出更大的效力,即捐赠人和慈善机构所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为此,真爱梦想选择切入青少年素养教育这一领域,定位于一个细分市场,比如他们的公益产品梦想中心就是通过改建学校的一间教室,让这间教室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学习空间,从空间关系的改变来影响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相比建设一间希望小学,一间梦想中心教室不仅仅具有成本优势,还可以发挥出公益的杠杆作用,撬动一所学校的改变,而且我们还用连锁店的方式来实现规模。”她表示,用连锁店的方式来实现杠杆的规模效应,这整套解决方案的打磨和优化就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连锁超市的管理经验得来的。
在公益借鉴商业管理经验的同时,真爱梦想也通过对品控和物流的追踪,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不过,潘江雪提出,硬件建设是梦想中心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容易实现的部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规模化地实施对学校梦想课程的服务和有效的师资培训。为此,不仅仅需要借鉴商业的做法,更需要对现行的育人方式进行改善,“在软件服务中,要保持优质、低价和有效的运作,不仅需要学习和采纳商业管理的经验,而且需要我们去研究国际先进的教育管理和育人模式,甚至还要类比、学习医学的循证方式,去持续改进和优化公益的行为和结果”。
商业可以向公益学习什么?
在潘江雪看来,每家好企业都应该是使命驱动型的组织。长江商学院的朱睿教授说过,如果我们去考察企业商业的本质,它本身应该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诞生的,如果商业不是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那么也是不可持续或不能持久的。这个角度来讲,商业本身应该向善。
她解释说,商业向善就是强调用商业的逻辑、用效率最大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做到义利兼顾。换言之,即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征,去寻找社会痛点的交叉点,让多方的利益最大化。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显著的信号,就是企业在盈利的同时,需要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企业应有的力量。而作为改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福祉为目标的公益组织,我们可是从创立的一开始就是在思考使命和愿景的。这一点相对于商业机构来说,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潘江雪认为,这也是商业组织可以向公益组织学习的地方,即学习如何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构建一个与社会相关的企业问题,学习使命、愿景,并且确立与核对价值观。
事实上,ESG的理念和商业向善就比较接近,这也意味着,不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是一种成本,而要换一个视角把它看作一种商业机会,并且通过创新的方式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让企业受益,而且还可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受益,包括顾客、员工、环境和社区、股东等。这就让ESG变成了未来商业向善的方向,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在她看来,伴随着社会叙事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深入,商业组织和公益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乃至相互融合,将会更加广泛而全面。
关于多方受益,潘江雪表示,真爱梦想的工作价值观里有一条叫做“跨界共治”。无论是公益还是商业,在这个新的动荡时代下,都需要深刻体会到连接以及关注公共利益从而开展协同共创的紧迫性。
“面向未来,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沉下心来,探索现代组织发展的模式,积极地去推动公共利益、责任共同体的建设,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跨界共治的工作价值观。”她说,他们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跨界连接、共同创新的PPPS合作模式,建立跟问题解决的复杂程度相匹配的一套协同网络,帮助复杂的利益相关方最终达成一致。
商业和公益有文化冲突吗?
“有人跟我说过,真爱梦想公开透明、专业高效,有很强的执行力,很像一家商业机构,但公益本身是有爱的,温情脉脉的,你怎么看这件事?会有文化冲突吗?”
潘江雪说提出,其实一直以来,他们都要求自己不做只有眼泪的公益人,但也不做只看数据的管理者。最初自己看到的是公益行业不缺眼泪和热情,但缺理性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因此提出了慈善公益要借鉴商业管理思想,用商业方式来提升公益效率。如今,他们感召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商业人士和教育人士加入了真爱梦想,整个组织变得很多元,也会有一些人觉得这个组织有狼性,缺乏慈善的温情;当然也有人觉得我们还不够职业化。
这样的争议意味着组织管理的松紧度一直存在。在她看来,一个好的组织就是价值理性加工具理性的完美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商业的狼性也好,公益的柔性也罢,其实都是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时呈现出的状态。每一个组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始人的基因,要把个人风格中值得被组织传承的基因变成组织文化,那就需要理性的工具,比如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工作原则、员工伦理在内的一套共识机制,以及一套不断迭代的工作机制。
“未来我们的选择不是从人的角度去搞平衡,而是从机制的角度去探索出一套把组织做精的运作模式。”潘江雪表示,在一个以爱为背景的行业,公益应该求真,而在一个追求利润的市场中,她期待商业向善。人们需要彼此更宽厚、更谦逊才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陷入糟糕的处境,而每个事情的背后是每一位为自我改变,为他人更好、为世界更好而不懈努力的普通人。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销售彩票3178.54亿元,同比增长3%。
盖茨表示,预计从现在到2045年,盖茨基金会的慈善支出将超过2000亿美元。
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理应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上,都要突出公益性这个主题。
在陈彧君看来,我们不要简单去把艺术标签为商业、不商业,更不需要去排斥,艺术创作是本体,市场是可以让你持续发光、发亮的东西。
AI产出的内容不值钱?“不是AI的问题,这是作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