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今的企业来说,在战略发展过程中或者市场发展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做企业的生产运营、市场发展时,将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做一个有机结合越发重要。但如何做?怎么做?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去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日前第一财经举办的一场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相关的圆桌论坛上,几位参与的嘉宾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赛得利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黄文彬在谈及自己的企业时称,公司立足于森林资源,在上游拥有近百万公顷的林地,所以从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战略考量之一。“我们谈可持续发展,叫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就是要保证森林给你带来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价值的同时,还能满足经济价值,它里面还能带来很多就业收益。因为全球依赖于森林资源而生的人大概有十几亿人,很多原住民、当地社区都依赖于森林的发展,从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战略价值考量,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作为一家生产型企业,赛得利这样的考量并不出乎人意外,保护生态环境与其产业有高度关联,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后续发展。
而一些企业也许在一开始时并未将可持续这一维度放在战略规划之内,只是随着发展将其逐步纳入其中,却也迎来了“意外的收获”。
MSC咨询创始人谭亚幸就回忆起自己服务过的一家自于江苏南通的一家普通的中小规模的成衣制造商。公司CEO偶然在一次面试中开始关注到这类问题。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发动企业全员出动,作为一个公司项目去做。“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当时说这个东西做出来有什么用?但当时整个高管团队一致的决定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做,我们先不管它做出来有什么用,先不要那么功利。”半年后,这个企业满怀激情地将自己的成果做了总结报告,送给自己的客户。原本,对于企业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对自己的企业工作的总结交代,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两个月之后单纯因为这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公司)接到了新增的两千万的订单,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鼓励的,我相信对他们这个公司来说也是非常有鼓励的。”
这类“非市场”的举措成为了一次契机,对于企业来说更像是一个奖励与馈赠,非但没有消耗,反而是促进了自己的市场增长。
而对于一些并非从事生产而是偏向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来说,非市场则更彻底。“做非市场战略,更多是我们怎么去跟社区链接、跟社群链接,获得更多的老百姓的口碑,甚至让我们整个行业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不光是公司取得客户认可,不光是我取得了一些业绩,我帮助别人买卖房子了,我更多要取得行业的认可。” 太平洋房屋的品牌总监金宇说。
市场之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主动向社会迈出一步,创造更多的共享价值。
正如黄文斌所说:社会价值是会延伸的,它会影响到你的下游、你的周边。社会价值延伸带来的市场价值的一部分,它跟你的可持续发展整个融入在一起。
而最后产生的结果走向,一些企业一开始或许并未做精细化的管控,但正因为价值观和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往往取得了还不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