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瞻2023:复苏与重振

第一财经 2022-12-29 21:52:21

作者:一财金融    责编:林洁琛

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加大力度来支持中国经济的向上发展。

随着防疫政策的大调整,加上近期一揽子经济托底政策的护航,中国经济有望在来年重新启航。这一次的旧岁新年,挥别时有更多的感慨,而重启需要更大的信心。相信凭借市场化的力量和人民的智慧,中国经济的重启并不遥远。挥别2022,前瞻2023,第一财经通过十位首席经济学家的视角,展望六大宏观领域趋势,共同见证中国经济与市场的重启。

 

【全球经济】

·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滞胀重心更多体现为“滞”的一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应到当下,这是一个坏的时代,体现在,无论是2022年还是2023年,我们都在经历一场40年一遇的供给冲击所造成的一系列重要影响,全球经济在2022年和2023年都进入一种罕见,但又欲说还休的滞胀的异常状态。我们同时面临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双向压力。在2022年,我们的压力更多来自“通胀”这一侧,2023年全球滞胀格局还将延续,但是整个滞胀重心将更多体现为“滞”的一面。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通货膨胀,在2022年和2023年都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困难。经济下行和通胀的上行也给全球资本市场异常波动和全球风险偏好的收缩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我们面临着各种滞胀所带来的挑战,但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也都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市场层面来看,预期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会结束这一轮激进的加息,并将使得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从之前一个Riskoff重新回归到Riskon的状况,这对于所有金融市场的秩序恢复和所有我们期待的估值回归都能够产生正面作用。另外一方面,从整个全球经济角度来看,之前造成混乱的一系列根本性原因,也正在逐步缓解,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也正在进入一个加速阶段。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前期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也都会在2023年看到逐步的成效的显现。

与此同时,整个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也正进入到一个新动能持续培育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经济在二十大报告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之后,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正在逐步深入经济运行体系改革的方方面面,这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拾阶而上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更长远的挑战需要制度性的改革来完善

东西方现在在经济周期上大相径庭,放眼全球,可能2023年的主题是经济衰退、通胀回落,以及加息的周期渐进尾声,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过去两三年由于刺激力度比较强,有一些放水放得比较多、过于慷慨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引发了通胀的后遗症,现在它还在小幅快跑的加息纠偏过程中,随着企业在利率过高、金融条件收紧的情况下,减少雇人,减少资本开支,美国的通货膨胀也有望在2023年迎来拐点,逐渐回落,这样美联储的加息可能也会在1月份加息到4.65%的中枢利率之后,基本上接近尾声。当然加息也有副作用,刚才提到的对经济的滞后影响,所以欧美,特别是美国明年经济可能是几乎不增长,将摆脱衰退。而欧洲,尤其是英国可能继续陷入衰退。所以全球来讲,大家的经济周期不一致,海外不大景气,处于一个加息克通胀,但是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之中。

中国有望在2023年迎来一些曙光。但是更长远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恢复民营企业和全球商界对中国的信心,可能我们要做到的是在未来推进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中,如何让我们的监管更加透明,更加有预见性,让不管是国内的私人企业家还是海外的跨国企业投资中国,有一个定心丸,这个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如何让整个监管制度更加现代化,这样才有望使得中国经济摆脱过去一两年出现的一些大家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

 

【宏观政策】

·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美联储加息已经进入强弩之末

2023年,中国经济将迎来一轮升势。2022年我们所遇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恶化,比如俄乌冲突,美国通胀高起、美联储不断加息、收紧货币,全球经济衰退迹象越来越明显等,这给中国经济的外需带来部分影响。加上国内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在2023年将有所改观。首先,全球通胀压力会有所下降,美联储加息的空间也已经收窄,我认为已经进入强弩之末。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加大力度来支持中国经济的向上发展。

· 丁爽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

宏观政策下半年可以逐渐转向中性态势

2023年是中国经济从低位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的一年,综合考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预计2023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可以达到5%到6%水平,如果看2022和2023年两年平均增长率还是低于4.5%。宏观政策在上半年还是要保持支持的力度,但是在下半年可以逐渐向中性政策态势过渡。

在经济重启情况下,经济有一个内升反弹动力,所以宏观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要起到的是呵护作用,但并不一定2023年政策就要比2022年更加扩张。2023年,我们的建议实际上是在广义财政赤字已经处于高位情况下,可以小幅下调财政赤字,特别是要控制住地方的专项债发行的规模,因为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一些财政困境。但是可以增加中央政府债券发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在下半年经济出现反弹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从偏宽松态势转向中性态势。

· 彭文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

财政直达消费对驱动经济复苏尤其重要

2023年,财政政策比传统的货币信贷政策更重要,财政的扩张、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扶持是经济复苏的一个关键力量。财政政策也有各种手段、各种工具,比如基建、减税、转移支付。在应对疫情冲击的情况之下,财政直达消费,财政对受疫情冲击的人群提供直接的补贴,可能是最有效的。这里面有几个因素:第一,它绕过了产业链的传导机制,即使疫情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可能有影响,但是补贴直达消费,到最终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到了最终的需求。第二,它有利于在经济面临经济主体对未来预期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促进需求的增长。因为对企业来讲,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或者不确定性比较大,那么即使企业有资金、有资源,可能也不愿意投资。而消费不同,消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受支付能力限制的,消费相当一部分是必选消费,所以财政直达消费,对受疫情冲击的人群提供直接的补贴,对最终需求、对消费会有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

· 陆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保障GDP增长靠近5%

我对明年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持有乐观,但是又相对比较谨慎的态度,我认为明年的通胀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明年我们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会持续今年的态势,相对比较宽松。可能在有些方面没有像今年那么宽松,但是我相信会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保障GDP增长尽量靠近5%,尽量回到应有的区间。

 

【房地产】

· 盛松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房地产调控不会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比2003年和2008年都更严重。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速是-6.9%,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是,这一次我们并没有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是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保持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当前出现的房企资金链紧张和房地产风险反映的不是政策方向的问题,而是政策调整的实施的强度、节奏的影响。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不会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了。

虽然整体政策方向没有变,坚持“房住不炒”、“三道红线”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并没有取消,但是可推迟贷款集中度管理的实现,也就是说达到贷款集中度管理的时间可以延缓。现在,金融也开始加入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软着陆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1月11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也就是我们说的“16条”,就是为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筑底阶段,当然,筑底阶段并不是说已经完全到底了,但是不会再大幅度地下降,它的降幅会收窄,逐渐地趋于平稳。所以有观点觉得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有可能会硬着陆,我觉得不会,我们国家的房地产一定会软着陆,而这种软着陆在其他各个国家基本上没有过。但是在我们国家,我们必须软着陆,而且也一定会软着陆,因为房地产对经济社会影响实在是非常地广泛,而且我们国家有这个手段能够使房地产软着陆。

·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接下来更有必要改善的是房企的销售及回款

房地产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国民经济中间的支柱产业,不管它受到多大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管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采取了多少相关调整的措施,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中间最为重要的产业。因此,经济要稳增长,首先需要稳地产。

从中长期来看,我提几条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希望长期提供合理稳定的银行信贷的支持。要落实好因城施策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就是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来保持这个市场信贷支持的稳定性。同时,还要保持开发贷以及按揭贷款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

第二,要加快步伐增加房企非银金融的融资。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优良房企金融的支持,包括运用债券、信托、REITs、信用违约掉期以及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各种创新型的工具来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非银行融资,增加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化解存量资产的工作之中去。特别是存在短期流动性问题的项目要尽快地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来促进复工复产,推动“保交楼”的工作。

第三,引导住房的销售、建筑工程顺利的推进。建议住房金融的政策更为灵活,建立包括极端气候条件等情况下应急的政策,来适度延长一些相关政策的实施,包括金融方面还贷周期适度可以延长一些,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一些企业,各方面都能够从容地进行调整。

第四,要进一步地合理松动土拍的规则。建议取消或者是调整较高标准建设的方案,为房企留出适当的利润空间,适当降低保证金缴纳的额度,延长出让金缴纳的周期,下调部分地块起拍价以及降低土地溢价率的上限,提高房企参拍的积极性,同时盘活存量的建设用地,推动存量商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增加这方面的供给,符合条件的城市建议增加每年土拍的次数。

第五,建议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的体系,建立动态风险监测的体系,及时发现和有效预期房地产金融的风险。对于停工、烂尾的项目,建议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购房者与相关的开发商、银行来沟通进行协调,尽可能地厘清各方面权利和责任,尽可能降低购房者的损失,平稳化解相关的问题和风险。

第六,要弥补预售资金存在的监管漏洞,确保房企预售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保障工程款按期支付。

第七,要建立人口流动、土地供给、金融支持与房价变动挂钩的机制。城市住宅用地的指标需要相机而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完全固定的、长期不变的。应该增加重点城市的土地供应指标,并做好相关开发贷金融的支持,来优化信贷支持的结构。

在金融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接下来需要更加关注或更为有必要改善的是房企的销售及其回款。在未来一个阶段,可能有更多的城市需要考虑降低首付比例、推动按揭贷款的利率水平下降,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能够企稳回升。

· 陆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房地产反弹会有,但大幅反弹不现实

过去一年多,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下滑,现在大家都期待值很高,几个星期前十六条政策推出,从融资角度彻底扭转了从2020年年底开始对整个行业融资方面收紧的政策,实际上,有相当多宽松政策。明年随着宽松政策推出、疫情结束,会不会看到房地产行业大幅度反弹?我认为反弹会有的。但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也要谨慎看待,要期待一个百分之十几、二十、三十的反弹,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过去一年多,房地产下行,除了有一些长期因素、人口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2015年到2018年货币化棚改,实际上很多地方提前消耗了很多需求。再加上一些结构性因素,以及疫情之后很多人处于一个各方面恢复过程中,无论从信心、收入、重新找工作方面,都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期待老百姓拿到钱很快冲到房地产市场不现实。

· 明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伴随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进入新阶段

今年,整个房地产周期进入一个下行阶段,特别是居民对于房价形成了一个新的预期,过去大家认为房价永远上涨,但是现在发现房价有可能会下跌,而且伴随着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新的特征。再加之过去很多房地产企业存在一些高杠杆、高负债经营问题,最近一两年暴露的比较集中,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遇到了信用风险,最后影响到楼房正常施工和交付,所以今年年中之后,整个房地产政策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包括最近推出“保交楼”政策、“三支箭”、十六条政策,都是希望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运行,不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一些中长期问题仍然存在,地产是长周期行业,包括它和老龄化、城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怎么去解决未来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经济社会,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避免出现日本当时衰落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情况,值得我们去研究。

 

【人民币汇率】

· 管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保持经济合理运行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

明年,预计美联储加息叠加缩表会加剧美国经济金融动荡,导致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在最新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后,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现在美联储加息已经解决了多快的问题,后面还要解决终点有多高、持续时间有多长的问题。而且他明确表示,未来终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有可能会高于9月份利率点阵图显示的水平。同时,限制性货币政策立场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货币紧缩做得太多的风险会小于做得太少的风险。因为过度紧缩以后,大不了未来用政策工具给经济提供支持。如果现在做得过少,通胀变得根深蒂固,未来需要再度紧缩,就业会付出更大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紧缩对中国的影响可能进入新的阶段,就是美联储紧缩力度超预期,刺破资产泡沫,引发经济衰退,人民币汇率可能会重新承受更大压力。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还不能排除。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主要国际机构纷纷下调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联合国贸发会明确表示,任何认为靠加息控制通胀不会导致衰退的想法都是一种轻率的赌博,如果现在不调整政策的话,全球将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甚至可能引发比2008年危机时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联储过度紧缩不但影响美国经济,对中国有可能也会造成冲击。也因此,美联储大概率会重回货币宽松。那时如果中国能继续保持经济复苏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就可能重现资本回流,人民币会重新走强。

人民币明年到底升值还是贬值,不取决于美元强弱,也不取决于中美利差,而取决于中国能不能够更好地用好我们正常的财政货币空间,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经济合理运行,保持经济复苏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这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

· 汪涛 瑞银投资银行研究部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明年人民币可能从重新贬值到重回升值

最近,人民币相对突然走弱的美元出现了升值,这反映了房地产政策调整之后市场信心的好转。明年初,由于美联储预计继续加息,美元可能还有再次走强的机会,人民币可能面临重新贬值的压力。不过从全年来看,明年中美经济的形势和政策都会出现逆转,中国经济将明显复苏,下半年尤其显著。美国则可能进入衰退,美联储明年下半年预计开始降息,人民币对美元因此会大概率重回升值的轨道。

· 丁爽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

明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回到7以下

中美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反弹可能出现在明年二季度以后,包括房地产等政策的调整,影响到实体经济还需要时间。所以在今后几个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还是会处于7~7.2区间,但在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反弹之后,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回归到7以下。

 

【三驾马车】

·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23年亮点在消费

从“三驾马车”的角度来看,首先出口依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衰退的风险越来越明显,我估计明年出口可能会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其次,投资里面主要是三大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还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速,预期可以达到7%~8%左右;房地产投资在今年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负增长,明年可能还是会负增长,但是幅度会大大收窄;制造业投资可能也会受到房地产等负面影响,存在需求下降的风险,估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也会有所回落。

所以,2023年的亮点应该在消费,消费有望启动。2022年,消费接近于零增长,显然是受到疫情影响,要扩内需,我们在2022年重心是放在投资上,2023年扩内需重心会转移到扩消费上,通过诸多手段,比如增加养老金支出,让老百姓敢消费,比如发放消费券,让老百姓能消费。外部环境的改善、新冠“乙类乙管”,使得包括货物的流动性、人员的流动性会进一步加大,这对促进消费会有一个助推作用。

· 汪涛 瑞银投资银行研究部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消费反弹、房地产企稳抵消出口变弱的拖累

预计明年居民消费大幅反弹。同时,房地产在政策支持和经济回暖的帮助下企稳好转。这两大因素是明年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动力,会抵消全球经济下行、出口变弱的拖累。我们预测明年GDP增长有望从今年的3%左右达到4.5%以上,其中消费的实际增速将接近6%。

明年春节及两会之后居民积压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尤其是服务业的反弹会最为显著。服务业的恢复也将支持就业和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支撑消费的复苏。瑞银消费者和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储蓄率仍然高于2019年,而且消费者信心不足,就业和工资的增长都比较疲弱。这些限制消费的因素应该会逐渐缓解。不过,相比欧美来说,因为我国并没有大规模的收入补贴,消费反弹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

最近出台的16条稳房地产政策标志着转折点的到来。在深入调整出现新开工和销售面积超调之后,在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之下,预计房地产活动在未来两三个月会见底企稳。预计新开工和销售从明年3、4月份开始环比反弹。瑞银的购房意愿调查表明,随着房地产政策的放松、按揭利率的下降,购房意愿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所以还是有一部分的购房需求将可以得到释放,我们预计明年的销售从谷底到年底环比的增长可能有15%以上。但是2023年全年的新开工和销售可能还是会比今年稍弱一些,不过即便如此,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将大大地低于今年。

在出口方面,明年形势会比较严峻,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进入衰退,预计我国出口下行,进出口对经济从今年的正贡献变成明年的拖累。不过,消费反弹和房地产行业企稳的正面贡献会大于外部需求变弱的影响,所以全年经济增长还是有望达到4.5%以上的增速。

· 丁爽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

明年贸易顺差可能大幅缩减

明年预计消费会出现大幅度反弹。参照2021年经验,且中国家庭部门储蓄率在近期上升,预计消费在明年能够为GDP增长贡献4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今年房地产投资收缩了9%,如果明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稳定下来,房地产投资不再下跌,它对整个经济的拖累也会有所缓解。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在2022年预计3%的经济增长中,有差不多一个百分点的贡献来自贸易顺差,中国在明年所面临的外贸形势比较艰巨。一方面,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收缩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明年欧美经济可能会出现大幅减速,甚至有衰退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重启会增加内需、增加进口,所以贸易顺差有可能会大幅缩减,我们现在测算明年进出口对中国GDP贡献可能在0。综合考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我们现在预计2023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可以达到5%~6%。

 

【资本市场】

· 屠光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

ESG投资对于金融价值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ESG投资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国近年来也在加快发展,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ESG投资的不断发展,必定对于金融价值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ESG投资带来金融价值内容的拓展、维度的丰富。ESG投资从全球来看,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和挑战。对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提出了新要求,不光要关注商业价值,还要关注社会价值。ESG投资就是这种金融活动的具体体现。

其次,ESG投资不光是一个理念、价值观,也是一种实践活动。相比原来的传统投资,ESG投资更关注投资标的企业和项目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比如碳排放,这是负外部性,就是对社会利益、公众利益、公众福利造成了损伤,但对企业来讲,它反而能够有更大的收益,因为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了。通过一套机制,ESG投资能够促使这个外部性的活动反应到企业内部经营的收益和利润上来。再比如社会责任、公司治理,都是如此。

再次,ESG投资路径在国际国内都在不断探索、推进,具体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些基础设施,对于企业ESG状况要有一些分类,还有怎么分类;同时在这个分类基础上还要有指标,有总体的指标、一般性的指标、总体的框架,还要有分行业、分类具体的指标;此外,包括信息披露的标准,特别是对上市公司ESG投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还需要在信息披露基础上,有专门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就是投资战略、策略和方法,这样ESG投资机构才能根据定位、风险偏好、关注的不同主体进行投资,使得ESG成为一种投资体系。当然还有对ESG投资业绩怎么评价、怎么考量,要能做到定量、定性的分析。

总之,ESG投资对促进金融价值提升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资源、新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实践。而金融价值的提升,最终也是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当中不断体现的。

· 李迅雷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资本市场双轮驱动:国有大蓝筹和新兴产业

明年资本市场主要有两个方面亮点,一方面是新旧动能转换,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在产业布局上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具体会对于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成一个增长引擎。此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发展安全性,要守住底线,在资本市场上给予政策也是非常明确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除了有融资功能之外,还有投资功能,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这些功能以外,我们还要确保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这个过程中又会使得相关行业从中受益。

另外一个热点是在盘活国有资产领域,前不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也就是说目前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估值水平明显偏低,这也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相对低迷导致估值水平不断下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随着2023年宏观政策面改观,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望回升,相对低估值的国有企业会有估值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孙明春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低增长阶段仍可寻找成长性行业企业投资机会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已经回到了6.7%,这个速度不再属于高成长,但是仍属于中高速成长。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在今后五六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率大概只有4.3%,与过去十年相比等于又下了一个台阶。按照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或者说中国市场未来不能再称为一个成长型市场,而更像是一个成熟市场。但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今非昔比,即便是4%~5%的经济成长,仍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意味着每年创造的增量也能达到4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对企业来讲,盈利机遇、成长机遇仍然不可以低估。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许多行业都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市场整合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很可能会加速。这种情况下,那些高质量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有能力整合市场里的其他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它们的成长速度很可能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实现两位数的成长。如果投资者针对这些公司去投资,实际上成长性并不一定很低,而且整体股本回报率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回想一下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关系,经济成长并不等同于股市市值的成长。反过来讲,在接下来经济低增长的环境下,也不意味着股票投资机遇的减少。在低成长的环境下,投资者仍然面临很多难得的投资机遇,投资者不只要寻找那些自上而下有成长性的行业和企业,还要很好地去研究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力,还有公司治理机制,确保企业具备长期可持续的成长能力。虽然经济低增长,但是对股票投资者来讲机会还是很多,尤其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股价的调整已相当充分,很多上市公司估值已经相当便宜、相当合理,甚至有可能是严重低估的,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市场机遇,精心挑选,耐心等待、布局,我相信在中长期投资者还是会获得非常好的回报。

· 李小加 滴灌通集团创始人及主席、香港交易所集团前行政总裁

新型融资模式更好服务实体小微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端,还是在资产端,都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

在资金端,过去几十年来各国中央银行都在大幅印钞,全民财富高度集约化,进入了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各种各样的共有基金,这些钱加上大量印钞,使得我们的银行体系、债券市场,特别是固定收入资金体系,实际上已经资金泛滥。而在资产端,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经济,是以小微经济为主体。但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下,要求融资体本身是一家大公司。因为传统金融中的两大核心产品,无论是债还是股,都只有在大公司的层面上能够做得了。

中国的小微经济,特别是消费经济里面的门店经济,实际上数字化已经非常深入普及和广泛使用。在这个数字化支付体系里面,小微经济、店面经济的收入层面已经完全透明,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分账安排,可以将整个在小微经济生命周期中间的很多利益有关者的利益在收入端就把账全部分开了。

在此基础上,“滴灌通”设计出非股非债的一种新产品,叫DRC(DailyRevenueContract),就是每日收入分成合同,一旦能够形成每日收钱,这个投资就有可能彻底脱离原来股债比较死板的结构,因为它可以把很多融资中间非常困难的关系、责任、义务轻易解决了。因为一旦每天都能收钱,风险是递减的,同时每天收回来的钱又能够再投资,一旦能够再投资,我们在每个小商户上赚的钱就可以是有限的。投资者最终可以拿到非常好的回报,而每个小店又只需付出相对能够负担的合理成本,这就达到了共赢。

这种新型融资模式不仅能够触达小微经济的血管末梢,也能帮助小微经济彻底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世界上没有这样一种现金流、一种投资可以天天看到回报,天天看到发展,天天能够掌握实体经济发展的脉搏,这种新型投资模式一定能够颠覆原有的秩序,至少在中国GDP占比巨大的消费门店经济这个大品类里面,真有可能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华尔街的、具有极大中国特色的新的投资路径。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