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星美术馆正式开馆,上海西岸再添艺术新地标

第一财经 2022-12-31 14:22:14

作者:邓依云    责编:李刚

星美术馆由艺术研究学者何炬星于2015年开始筹备,主体建筑由国际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设计师王序负责主视觉,整体建设历时近8年。

12月30日,位于上海徐汇滨江瑞宁路111号的星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开启START”第一季也同步揭幕,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21日。

星美术馆由何炬星于2015年开始筹备,主体建筑由国际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设计,设计师王序负责主视觉,整体建设历时近8年。

星美术馆效果图

这是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上第七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馆。自2011年末徐汇区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以来,西岸持续引入文化艺术机构。此前,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已先后落成并开放。

星美术馆创办人、馆长何炬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比西岸的其他艺术场馆,星美术馆的独特其一在于研究性,强调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为视角,关注同时代国际艺术的实践,从一个艺术家或一件作品展开对作品背景及其文化承载的研究;其二在于从中国视角出发对于国际性的思考。“从星美术馆出发,我们既可以看到当下的国际视野,也可以伸展出我们自己更深远的历史观。”何炬星说。

与星美术馆的立场对应,开馆展“开启START”第一季涵盖了85名(组)艺术家的88件作品,包括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美国、丹麦、巴西、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地的艺术家,其中最年长的生于1921年,最年轻的生于1988年。刘小东的《三峡大移民》、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摇篮曲(致敬梵高)》等经典作品均在展出之列。

展览现场

何炬星认为,以时间和主题为线索的展览在某种程度上让艺术家和作品被编排、被定义,导致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符号被埋没,因此不是研究文化的最好视角。“我们让作品各自的角色各自成立,艺术家自成时间、自成丰碑、自成意义。”

星美术馆开馆展整体将分为四季,每季展出五个月,共为期两年。每一季将以不同基调、不同视角呈现,涉及全球超过300名当代艺术家、超过300件艺术作品。此次开展的为星美术馆开馆展的第一季。

历时八年,建筑设计融合历史

2015年,何炬星受邀开始在徐汇西岸筹建星美术馆,并向全球12家建筑师事务所发起了方案征集,经过109位社会文化界、知识界、艺术界人士的投票,最终选择了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

让·努维尔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曾获2008年普利兹克奖。他善于利用光线作为要素,综合采用钢和玻璃材料,主要建筑作品包括阿布扎比卢浮宫、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等。上海浦东美术馆、上海恒基·旭辉天地也由让·努维尔操刀设计。

与让·努维尔沟通时,何炬星特别强调星美术馆所在地的历史意义。星美术馆原址为日晖港货栈,始建于1907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海陆转运铁路平台,主要从事煤炭、木柴等的装卸运输,也是上海唯一一个可以兼顾水运的站点。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上海南火车站遭日军飞机投弹炸毁,日晖港货栈承担起两站的货运量和部分客运业务,改称为日晖港火车站,并于1958年更名为上海南火车站。随着2006年新上海南火车站启用,原上海南火车站更名为南浦火车站,直到2009年关闭。

改造建设中的星美术馆

据何炬星回忆,他前往法国与让·努维尔交流对星美术馆的设计构想时,提出了五个关键点:首先,美术馆原址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火车站,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对现代化的梦想、对工业化的理想;第二,原址曾被外国侵略者轰炸;第三,这个火车站是当年所有上海人向往的地方,代表着人们望眼欲穿的出行欲望;第四,美术馆所在区域有一百多米面向黄浦江;最后,何炬星自己希望能在上海做出一个国际性的、最鲜活、最具有创造力的美术馆。

让·努维尔在设计时也选择了延续历史,在建筑结构上承袭工业风格。让·努维尔中国事务所负责人陈晨表示,星美术馆建筑设计的关键词就是简单、纯粹、工业化。

在让·努维尔在上海设计的三个建筑项目中,星美术馆的体量最小。在高达15米左右的空间内,星美术馆没有设置横梁,最大限度拓宽了室内空间的面积,并通过夹层设计承载和抵消了水平力,稳固承受重力。

此外,让·努维尔强调光线对于建筑的首要性,认为光是一种可以运用的基本材料。陈晨指出,星美术馆是一个模块化的建筑物,长达90米的建筑被分为许多长度9米左右的模块,其中不同模块的墙体包括玻璃墙和实心墙,通过对这些模块的自由摆放,可以让室内的光线及人对于空间的感知尺度产生不同的变化。

通过星美术馆的玻璃外墙,观众可以从馆内看到黄浦江在眼前横向展开,偶尔有船缓缓经过。据陈晨介绍,这一设计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边界,且所有外墙均可打开,未来的展览也可以实现室内与室外的贯通。

开馆展没有特定主题

对于如何开馆,星美术馆策展团队也经过了长期的讨论和研究。“八年的筹备时间里,每一年我们都设想了很多方案。”星美术馆首席展览协调、艺术研究员、副馆长陈籽亦说。

今年,团队最终决定用两年的时间、共设置四季的展览,完成星美术馆的开馆展“开启START”。“我们希望拿时间来换历史、换空间、换可能性,以奠定星美术馆未来在学术上、文化上、思想上的基调。”陈籽亦说。

在策展逻辑上,星美术馆强调非线性、去主题,即抛弃传统以时间和主题为线索的策展逻辑,强调单个作品自身的发声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对话和共鸣。

安东尼·葛姆雷《反射II》2008

陈籽亦指出,艺术作品在中国的历史线性过于强烈。许多作品是跟随中国四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来组织的,在其中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和背景。而在20世纪后半叶全球艺术家的创作中,可以更多看到话语的复杂性、综合性、多面性,这在中国现代的艺术作品里是缺失的。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具有强策展性,策展人往往通过一个主题把许多作品或艺术家列入一个限定的框里,导致策展人自身的语言和声量更大。

因此,“开启START”在布展上并未按照时间为序,也没有设置特定主题。第一季的88件作品涵盖了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美国、丹麦、巴西、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地的艺术家,完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艺术的多面性。 “要是问我这个展览说了什么,我会说自己去看,作品会说话,它们会跟你产生对话。”陈籽亦说。

不过,展览在作品的布置上仍然做出了简单的集结和区分,将有一定相关性和联想性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形成组团式的展示。

白南准《蜡烛电视》1991

比如,中西方重要的软雕塑和纤维艺术家罗斯玛丽·特洛柯尔(Rosemarie Trockel)、万曼(Maryn Varbanov)、梁绍基、施慧等人的编织作品被置于同一空间内,呈现编织与人体、自然等不同维度的关系;肖峰和宋韧夫妇的经典油画作品《白求恩》则与曾梵志根据摄影作品绘制的油画作品《共和国战士之死》相对展出,一个作品的主角是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另一个是中国人绘制的西班牙内战经典图像。

“当你聚焦眼前的作品,另一件作品就是它的背景;当你走向下一件作品,其他作品又构成了它的背景。”何炬星说。

此外,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以其最新创作电影《堡垒》的女主为名的展览作品《狄阿娜》、刘小东记录三峡大坝建设的巨幅油画《三峡大移民》、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早期以自身为模型、用个体的尺度挑战社会架构的作品《反射II》等经典艺术作品也被展出。

刘小东《三峡大移民》2003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