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后首周,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
2月3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核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批复。内容显示,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成功受让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51%股权,从而实现对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100%控股。
记者注意到,这距离摩根大通取得上投摩根基金全资控股权仅不足半月,至此,“大摩”和“小摩”均在国内拥有了100%控股的基金公司。同时也意味着,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扩至7家,合资转外资控股获批的公募基金公司则扩至3家,外资入局中国公募市场的节奏明显加快。
第7家外商独资公募落地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成立于2003年,前身是为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8年6月成为摩根士丹利在华合资公司。自公募基金行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作为外方股东的摩根士丹利也在逐步提高对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持股比例。
在此次批复之前,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股权结构在几经变化后最后花落三家,分别是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49%)、华鑫证券(36%)、深圳基石创业(15%)。随着中国证监会对其股权变更的核准,摩根士丹利对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100%控股终于“尘埃落定”。这距离2022年2月的证监会“反馈意见”已有近一年之久。
待完成工商登记以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股份增持的相关程序后,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持股比例将从49%增至100%。摩根士丹利将成为在中国拥有全资控股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
“今天的战略进展是我们在华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执行官高浩灃表示,“随着财富创造能力的提高,中国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叠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我们看好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长期发展机遇”。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基金数量有35只,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238.22亿元,在全市场19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2位。这一表现与同为2003年成立的“同期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对此,一位公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外商股东全资控股,一方面释放了国外对中国公募市场秉持积极态度的信号,另一方面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发展定位可能会更加清晰,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外资公募获批速度加快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后发现,自公募基金行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外资机构进军公募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等多家外商独资公募纷纷获批展业,外商独资公募的获批间隔时间也有所缩短。
例如,2022年11月,泰达宏利基金股权变更获批,而2023年以来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施罗德基金、上投摩根基金,以及此次批复的摩根史丹利华鑫基金陆续获批,至此,4家外商独资公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总量的一半。而另外三家则分别出现在2020年8月、2021年8月和9月。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加上此次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境内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共有7家,还包括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泰达宏利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上投摩根基金。
在上述新成立的外商独资公募中,只有贝莱德基金发行了公募基金产品,包括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1只偏债混合型基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贝莱德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57.5亿元。
不过,记者查阅数据发现,富达基金及路博迈基金均上报了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前者为富达传承6个月持有期股票型,是一只股票型基金产品;后者则是路博迈护航一年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是一只债券型基金产品。目前两只产品均处于接收材料阶段。
此外,外商独资机构的审批也在继续。证监会官网显示,范达基金、联博基金等多家机构已经向证监会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尚未有新进展。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国内投资者带来成熟专业、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也将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或许会构建出新的发展格局。
于公募基金而言,艰巨的历史任务下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当初的基金造星行为,带来了哪些影响?
每个交易日关注欧美收盘行情,提示欧美大公司重要资讯与股价异动,挖掘有潜力的美股,阐述美股与A股H股的联动逻辑。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2年四季度末代销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规模Top100榜单。Top100机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合计保有量、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合计保有量分别为5.65万亿元、8.01万亿元,同比下跌12.51%(下降8084亿)和3.82%(下降3183亿),均创了公布榜单以来的同比最大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