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FO钟铮将在今年“两会”提出六项建议,其中包括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钟铮2月28日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完善新型储能产业的容量电费政策、辅助服务机制,两者都不能偏废。
在欧洲能源危机、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高速发展等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按照中国“十四五”规划,2025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千瓦,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将达到7.2亿千瓦(占比24%)。目前全国灵活调节容量只有0.5亿千瓦左右,必须加快发展。相对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调节性能好,建设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
但是,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新型储能实际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价值;二是投资回报机制不完善,影响行业投资积极性。
因此,钟铮建议:一是建立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二是建议建立储能碳积分制度;三是出台金融支持和财税减免政策;四是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五是统筹锂资源开发,稳定市场价格。
钟铮2月28日在给第一财经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进一步表示,从储能产业角度来看,如果储能投资运营不能盈利,储能产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储能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建议参考传统抽水蓄能,在发展新型储能过程中,推行容量电费机制:一是完善容量电费政策,这是储能投资的基本收益,保障储能在七年左右时间内投资不亏本(电池日历寿命限制);二是完善辅助服务机制,使储能能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服务,通过辅助服务获取收益,这个收益就是储能的盈利,以上两点都不能偏废。
截至2023年1月,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已超过600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确定目标的两倍。不过,据调研机构高工储能梳理的数据,聚焦国内大型储能赛道的企业,受到毛利率下降等影响,大都未能实现市场端的业绩暴涨,不少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状态。有报告指出,与资本的狂热对比的是,电化学储能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较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率系数仅为6.1%。
在一级市场上,新能源赛道上的“明星创业企业”大量出现,对应的募资席位“一票难求”从去年延续至今。这场平等的双向选择,经常出现的场景却是投资人“排着队拿着号码牌”,等待创业者的比较和筛选。
公告称,公司股票5月26日收盘价格14.65元/股,较5月23日收盘价11.01元/股涨幅达33.06%,短期涨幅较大,但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据公告,本次投资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能布局,增强公司储能业务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新能源企业配置储能,往往选择能拖就拖。”
加强《“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实施情况监督评估,同时搭建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有关企业等交流互鉴平台,推动加强先进经验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