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的主要任务,明确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布局框架。
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了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目标。未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明确了未来数字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北斗规模应用,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规划》提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规划》提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规划》提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净化网络空间。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第三,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二是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三是创新资金扶持方式,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四是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是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和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重要意义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有助于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整体布局,有助于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对全社会、全产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支撑作用,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的数字化发展格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能够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第二,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助于增强创新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利用好数字经济、数字平台,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它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使企业和社会各领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实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加强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质更高、范围更广,除了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人民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数字中国建设能够为人民提供更为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的期盼,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三,为数据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规划》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强大支撑意义。《规划》所提出的数字中国发展目标、布局规划和工作任务,将从多个方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研发。“卡脖子”技术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背景成因复杂,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融合,能够促进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提升科技水平和协同研发能力,从而可能为当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亮点
第一,明确了有关数据要素的全方位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目前,数据要素管理存在产权不清晰、交易不规范、数据开放不畅、数据共享不通、业务协同等方面的众多问题。对此,《规划》首次提出,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有了统一的管理体系,数据要素市场的开发,数据价值化会走进快车道,结合去年出台的“数据20条”,基本上奠定了未来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明确了强化数字研发关键能力的方案。《规划》指出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出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的建立,为数字研发领域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更好地促进科技发展和保障数据安全提供了方向。
第三,明确了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规划》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与干部考核评价相结合,建立绩效考核,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过去许多工作在推进和落地实施上的难题是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不够重视。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有助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形成未来数字化工作的总纲领,将对数字化改革工作的开展起到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对数字中国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王鹏为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
2023年5月18日上午,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稿,传达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完成了对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实践。会议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为此,要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潜力,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方面系统总结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开展数字中国发展地区评价,展望2023年数字中国发展工作,编制形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本文对该报告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从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未来方向与任务出发,提出分析与意见。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中国山东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将于6月25日至27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人工智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得以实现。
中国是国际环境的塑造者,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