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英国开始测定本国稀土潜力,前景如何?

第一财经 2023-04-17 19:07:38

作者:高雅    责编:盛媛

英国地质调查局称,英国关键矿产情报中心所做的研究是英国第一次全面绘制本土的稀土地图,但即使有任何发现,都仍需要后续勘探。

欧洲希望确保自身原材料供应安全,英国也是这么想的。

根据英国关键矿产情报中心的最新报告,从苏格兰高地到英格兰西南部,英国确定了8个有合适地质条件的区域,或将可以产生钴和锂等18种金属和矿产。

英国地质调查局认为,这是实现英国加强原材料供应安全计划的第一步。 该局称,英国关键矿产情报中心所做的研究是英国第一次全面绘制本土的稀土地图,但即使有任何发现,都仍需要后续勘探,其后还需要10到15年才能产生工业规模的金属。且该研究只考虑了地质因素,即使进一步勘探发现了可观的矿藏,许多经济、环境或社会因素都可能会扼杀资源的开发。

今年3月,欧盟则公布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是其《绿色新政工业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利用单一市场的力量,确保欧盟拥有多样化且可靠的关键材料供应。

不过,海通证券科技行业资深分析师李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欧盟的《绿色新政工业计划》更多是个框架目标,而不是实际目标,“我认为更多是欧盟用来对冲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而出台的一个草案,实际上很多细节还没有落实。上述路径是否能实现取决于欧盟对产业/企业的补贴扶持力度,这将会决定企业会在美国建厂还是欧洲建厂。”

英国有哪些主要能源?(来源:新华社图)

能否成功

目前,英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来满足其关键矿物的需求。

据英国地质局2020年5月的一份报告,英国发现过含稀土元素的矿物,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矿点只出现在有限的区域内、且只包含低量的稀有矿土富集。到那时为止,英国没有含稀土矿物的矿山生产,也没有报告过有稀土储量或资源的矿床。

但英国地质调查局矿物资源地质学家迪迪(Eimear Deady)称:“英国拥有关键矿物的地质潜力,但它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勘探。很多历史上的勘探都是针对主要大宗商品,如铜、铅、锌和金,而关键矿物没有被考虑。”

在英国油气产量减少的情况下,这次绘制被认为给该国提供了获得新矿产的机会。据报告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部分地区显示出钴、镍和锰的勘探前景,英格兰境内的三个区域坎布里亚、北奔宁和西南部,可能含有锂、石墨和锑。

英国地质调查局表示,这8个地区在历史上都被开采过,或者正在勘探中。虽然英国几乎所有的金属开采都在上世纪60年代结束,但富时100集团英美公司正在北约克郡开发一个价值数十亿英镑的化肥矿,这是几十年来最大的此类项目。

去年7月,英国发布了其首个关键矿产战略,以加强该国关键金属和材料的供应,如锂、石墨和硅,并在2023年3月进行了更新。

例如,英国希望通过采矿、精炼、制造和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在关键矿产价值链上的产量,并在勘探、采矿、提炼和制造方面进行尖端研究和创新。

同期,英国政府在英格兰北部投资了一个1.5亿英镑的稀土加工厂。该计划旨在从安哥拉加工进口稀土氧化物,但后在英国的工厂分离成金属。最终目标是到2024年生产1.25万吨分离稀土,并占据全球磁铁金属产量的5%。

英媒引述业内专家的话称,认为英国的目标过于宏大,安哥拉的矿产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英国国内缺乏矿物加工和制造行业,如果不解决供应链的问题,英国利用地质矿藏的任何尝试都有失败的风险。

欧洲内外发力

欧盟在关键矿物上的自给自足能力也很差。尽管今年1月,瑞典卢基矿业公司(LKAB)宣布在该国北部的基律纳发现了超过100万吨的稀土氧化物。但专家们说,这一发现的规模仍然需要核实。同时,欧盟工业专员布莱顿(Thierry Breton)称,欧洲只有大约30%的关键原材料需求可在其境内获得。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键原材料法案》的提案,以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欧盟供应的多样化。例如,到2030年,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在欧盟内部提取;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在欧盟加工;回收至少15%的原材料;以及在任何相关加工阶段,来自单个第三方国家每种战略原材料的年消耗量不超过欧盟年消耗量的65%。

但与此同时,欧盟仍在努力通过更广泛的国际供应链确保欧洲的安全。

去年12月,欧盟贸易谈判代表与智利达成了一项新协议,后者拥有大量锂金属。其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南美之行中提出 “德国要与智利在采矿、原材料和循环经济方面重新建立伙伴关系”。

欧盟也已在与美国就组建一个“关键原材料俱乐部”进行谈判。据欧媒报道,欧盟委员会正在定期与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就这一问题进行交谈。据德媒近日报道,美国和欧盟委员会已谈判达成了一项关键矿产协议,允许使用在欧盟开采或加工的关键矿物的电动汽车获得美国绿色补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