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黄奇帆:破解胡焕庸线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

第一财经 2023-04-21 16:29:56 听新闻

作者:林小昭    责编:计亚

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绝大多数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人多地少的东中部地区农村常住人口粗算有4.6亿多人。这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4月18日至20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举行。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论坛期间发表主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的致辞时,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分享了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其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黄奇帆说,中国有个基本国情,就是胡焕庸线。根据胡焕庸(1935)的研究,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这一条线将中国版图在人口地理上大致分为两部分,西北部是“大漠长河孤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人口却只占总人口的4%;而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96%的人口。

“胡焕庸线所刻画的中国这种人口地理特征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其根本原因源自中国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这种地形和气候上的分野决定了人口地理的分布格局,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绩效。”黄奇帆说,我们应在尊重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多通过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来破解胡焕庸线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

黄奇帆表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绝大多数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人多地少的东中部地区农村常住人口粗算有4.6亿多人。这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在这块主战场上,黄奇帆认为,可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将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打造成“第六产业”。所谓第六产业,就是按“1+2+3”的思路,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赋能第一产业,形成从“田园”到“餐桌”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他说,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美国不同。美国地广人稀,是规模化大农场大资本下的大农业。中国突出的人地矛盾决定了我们没有条件搞成美国式的大农场主农业,当然不排除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搞适度规模经营。但不管怎样,占人口总量36%的农村人口产出了7.3%的GDP,继续困守在农业领域、就农业谈农业是没有出路的。

“出路在于要发展农业深加工业、涉农服务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来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黄奇帆说,一些地方已将发展“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与冷链物流、直播电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根在农业农村、触角延至全国各地的成功模式,就是以工业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在经营农业。如果现在8.3万亿元的农业GDP被改造后能产生16万亿元的GDP,那农民的收入也会翻一番。

另外一个重点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黄奇帆说,中国农民目前97%的年收入来自劳动收入,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2019年8月,新的《土地管理法》获得通过并颁布,从法律上明确了过去限制转让、出租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出租、出让并可以转让、赠予、抵押使用权,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权同价。2020年3月,中办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并且还要“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黄奇帆分析,这些法律、政策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盘活农村“三块地”,实现土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农民和农村因“三块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会逐步增加,城乡差距也会因此得到较大改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