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访北京胡同|这条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曾是京城娱乐中心

第一财经 2023-04-25 10:08:35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古老的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

编者按:

北京的胡同,如同一座庞大的博物馆。民间曾有“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的说法。胡同里的深宅大院,常常是名人故居或王府宅院,每一座大门、砖雕、门墩、片瓦都遗留着传统建筑艺术的痕迹。胡同里的寺庙道观,则是老北京的城市人文精神象征。直至今天,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依然容纳着老北京最接地气的生活。第一财经推出“寻访北京胡同”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走近古老胡同的前世今生。

“胡同”这个词,出自元大都时期。而从元大都沿袭至今未曾更名的胡同,只有砖塔胡同这一条。

已故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说,古老的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元朝时,这条胡同之所以被命名为砖塔,就因为胡同口有一座密檐式青砖古塔。古塔是金元时期高僧万松老人的灵骨塔,也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迄今已七百多年。

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的万松老人塔,是很多古建爱好者的打卡地。乘坐地铁从西四地铁站A出口向南,沿着西四南大街走三百米,在砖塔胡同东端南侧,远远地就能看见古朴的16米塔身。

砖塔胡同并不长,仅800米,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这条短短的胡同,一度是重要的文人聚集地。

万松老人塔是砖塔胡同名称的由来,也是胡同的地标    摄影/王晓东

鲁迅曾于1923年在胡同64号院住了九个多月,这段时间,他校勘《嵇康集》,编写《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又创作《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

砖塔胡同94号院是作家张恨水的故居,1967年,张恨水在小院逝世,享年72岁。他曾在院中种下的丁香树,依然在北京的春天绽放。除此之外,顾太清、邵力子、齐燕铭也都曾在砖塔胡同居住过。

始建于元代的古塔,在清乾隆时期重修为九级塔,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筹资整修古塔,加筑围墙、门楼,形成一个围绕着万松老人塔的小院,在民国初期,这个院子也成了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也是以砖塔胡同为背景。

砖塔胡同风貌保存相对较好    摄影/王晓东

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小院和古塔都处于封存状态。2013年,万松老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北京开始探索文物活化利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提出“阅读空间”概念,有着多年书店经营经验的正阳书局中标万松老人塔活化利用项目。

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阳书局正式入驻万松老人塔院。从那时起,砖塔胡同所代表的历史与记忆,在城市活化更新的浪潮中,有了新的面貌。

砖塔下的北京历史主题书店

探访砖塔胡同,第一眼就能看到万松老人塔院。

春天的塔院,已是一片花红柳绿。院门口的牌匾上,左边书“北京砖读空间”,右边则是“正阳书局”。跨进院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坐在户外,有人喝茶聊天,有人低头看书。

在北京老城保护、中轴线申遗的浪潮下,如何在文物空间腾退后更好地进行利用,是大城市面临的新课题。隐藏在胡同里的正阳书局,成为文物空间再利用的样本,既为市民提供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探索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可能性。

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    摄影/王晓东

塔院里的正房及南北厢房,如今分别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京味书房。

正阳书局创始人崔勇是地道的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长大。他告诉第一财经,正阳书局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只经营北京历史文献类书籍的特色书店,2009年在前门廊房二条开业,2014年迁到万松老人塔院,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形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正阳书局内摆放的书籍    摄影/王晓东

小院里收纳着很多老物件,旧门板、旧水缸、老门墩和旧书架,与古塔互为对应。正阳书局每天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一些老顾客知道,在这个非营利的公共阅读场所,能找到许多已经绝版的关于老北京的书籍和历史文献。正阳书局2018年开始从单纯的书店转向出版,书店里陈列的《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银锭桥畔》等,都是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主题书籍。

曾经的娱乐中心

拥有700多年历史的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自元大都时期以来从未改名。元代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写道,“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相比其他胡同的大改造,砖塔胡同算得上改动比较少的。700年前,这条胡同算是北京最热闹的去处,全盛时期驻扎着20多家戏班子,夜幕降临,这里就是京城娱乐中心,人们在这里吹拉弹唱,听元曲,看元代杂剧。关汉卿也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

砖塔胡同的关帝庙    摄影/王晓东

砖塔胡同所在的区域,叫丰盛地区,仅这个区域,就有100多条胡同。在砖塔胡同附近,就保留着大院胡同、小院胡同、小珠帘胡同、粉子胡同和英子胡同。据明代史书记载,这些胡同里密布着茶楼、酒肆、妓院、裁缝店,白天这里四处游走着小商贩,到了夜里,就是一派歌舞升平,胡同里的杂剧剧场就开始上演北方杂剧。

现在的胡同早已不见几百年前的光景,胡同里古树参天,很多都挂着古树二级的绿牌。在胡同中段,还有一座关帝庙。走到胡同尽头,是早年的永恩贝勒府,永恩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后人,代善被封为礼亲王,昔日王府现在成了部队大院。代善之子受封为克勤郡王,王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实验二小。永恩贝勒府早已消散而去,仅剩下一块牌匾。

胡同里的网红藏书楼

在砖塔胡同对面,一栋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建筑,是游客常去的另一个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北京最美藏书楼”的红楼公共藏书楼。

图片右侧为红楼公共藏书楼    摄影/王晓东

工作日的上午,走进这间2000多平方米的藏书楼,阅读区坐着不少人。这里是一间集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咖啡店于一身的复合阅读空间。满满三层楼的藏书区,收藏了很多绝版图书,很多年代久远的藏书只供现场阅读。

据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红楼公共藏书楼于2019年正式开幕,目前藏书量有八万余册。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众藏、共阅、分享”为名的共享藏书楼,“众藏”就是来自民间个人捐赠,一些学者把自己的藏书捐赠过来,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多家机构也在这里托管和捐赠书籍。

“”北京最美藏书楼”红楼公共藏书楼内景    摄影/王晓东

一层有一列“中轴线图书专架”,以及关于北京文化的一系列图书。普通读者可以通过办卡的形式借阅图书,但三楼的名家藏书区收藏的是手稿和珍贵藏书,更多是面向学术人员和出版机构提供服务。

已经退休多年的索大爷住在附近,有空就会到藏书楼来看书。在他小时候,这栋建筑叫红楼电影院,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他记得,过去的西四路口连着有三家电影院,这在北京是很罕见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这些电影院门口总是在周末晚上排着大长队,守候着等待看电影的人群。以前北京有新的外国影片,红楼电影院总是第一批放映的。

从室内空阔的现代设计来看,还保留着过去电影院的格局设计——影院台阶改造成可入座的阅读区,红色高背沙发椅则是复古的影院座椅。

持续不断的展览、沙龙活动,也是红楼公共藏书楼吸引公众的亮点。4月22日,濮存昕、汪曾祺长子汪朗以及作家谢玺璋聚在藏书楼,以《京剧原来这么美》为主题,畅谈京剧两百多年的沉浮和艺术魅力。再之前,“王朝国家——发现中国历史”、烛光音乐会、红楼阅读季等形式多元的活动,都让这座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吸引今天的城中年轻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