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类对财富认知的演进——跟我学经济学(3)

第一财经 2023-04-26 16:44:11

作者:张鑫    责编:张健

回溯本源就会发现,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认知是从物的有用性开始的。这种有用即财富也是人类对财富最直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认识转变为货币形态财富和价值形态财富。他在其撰写的首个以经济为主题的著作《经济论》中,把财产、财富归结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也就是说,财富是对一个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你即使拥有它,也不是你的财富。起源于16世纪中叶的重商学派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唯一的形态,并把拥有金银或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

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学科。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财富,既是经济学需要搞清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

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理解

回溯本源就会发现,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认知是从物的有用性开始的。这种有用即财富也是人类对财富最直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认识转变为货币形态财富和价值形态财富。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提出了关于财富的最早认识。他在其撰写的首个以“经济”为主题的著作《经济论》中,把财产、财富归结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也就是说,财富是对一个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你即使拥有它,也不是你的财富。他举例说,笛子对于会吹的人是财富,对于不会吹的人来说就不是财富。即使卖掉它得到了货币,如果不会使用货币,货币也不是这个人的财富。色诺芬还把财富分为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认为贫富不仅取决于拥有经济财富的多寡,而且取决于自己心里的满足感,即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持类似的观点,它在《政治论》中提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即“对家庭和城邦有用的东西。”。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出现了,并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起源于16世纪中叶的重商学派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唯一的形态”,并把拥有金银或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他们认为,只有能够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财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但只有输出商品换回金银的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如果仍以笛子为例就是,笛子对于不会吹的人虽然不是财富,但能把它卖掉换回的货币就是财富。晚期的重商主义者还提出了二元论的财富观,认为财富既包括人为财富,也包括自然财富。

产生于18世纪中期的重农学派对重商主义者关于社会财富的观点进行了抨击。重农主义者认为,工业不过是对农业原料进行加工,使农产品具有了新的使用价值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能算是新创造的财富;对外贸易不过是产品发生地点上的转移,并不会使社会财富增加;货币只是流通手段,而不是国民真正的财富。因为它既不是能供吃穿消费之用的财富,也不是能不断再生产的财富。因此,在他们看来,真正的财富只能是每年从土地里生产出来,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者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还认为,财富既包括具有人类生活必需品那样使用价值形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满足人们身体官能的快乐享受性的精神财富。他强调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把精神财富的作用与物质财富相等同,甚至认为享受品可以替代必需品,从而使人们忘记衣食无着的忧虑。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所谓国民财富,就是指供给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显然,他研究的财富指的是物质财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1773—1842年)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劳动创造、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为人所使用、能够积累和保存以备日后消费。运动、音乐、舞蹈,虽然也都是劳动和享受,但它们不能称为财富,因为人们无法将它们保存起来供日后享用。

由于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财富的增长,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20 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经济学都把财富定位为“创造财富的东西”,将能带来价值的要素都称之为财富,从而使财富转变为价值形态的财富。也就是说,由于财富增长就是经济增长,那么,能使经济增长的东西就是财富。例如,亚当·斯密指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认识到资本、教育、知识、技术进步等对经济(财富)增长的影响,确立了这些生产要素也是财富的观念,并成为主流意识。

马克思认为,财富就其实体形式而言,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具体形式由物质产品转变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由使用价值转变为价值,财富异化为货币权力、资本权力,成为支配人、统治人的社会权力。

中国对财富的理解

中国对财富的认识是时代的缩影,背后反映的是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古代中国,“财”是钱和物资的总称。东汉时期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提到:“财,人所宝也。”。大意是说财是人们珍惜的东西。三国时期张揖(生卒年不详)撰写的《广雅》说:“财,货也。”大意是说财就是货物。“富”在《说文解字》中指完备(“富,备也,一曰厚也。”),后引申为财产多、使富裕等含义。可见,“财”是形式,“富(福)”是目的。从“财”到“富”反映了人们不断追求丰厚财物的渴望。

中国“财富”一词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大意是说,平民百姓(指没有特权的商人)不妨害政权,不妨害百姓,利用时机经营而积累财富,智者可以采纳和效仿。

两千多年农耕经济形成了中华民族看重有形物质资产的传统财富观。中国古代的财富多指金钱、农田、房屋、货物、商品等有形财富。虽然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强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崇尚对利益和财富的追求,主张将其作为固本兴邦、造福百姓的根本,但长期以来,国人受儒家思想“罕言利”的影响,缺乏“财富”的观念,注重财富的分配,而对财富的来源关注比较少。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1945年)指出:“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 这一论述将人才资源上升到了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层面。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学界和居民仍然缺乏“财富”的概念,农田、房屋、人力都不能成为个人的财富。人们工作赚钱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以养家糊口,有余钱则储存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社会财富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财富形式也经历了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成熟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居民财富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形式包括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数字虚拟财富等,其具体种类和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提出并完善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使新时代我国对社会财富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财富的形式还是财富的实质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财富形式从土地等自然财富,到金银货币、农产品、资本、技术、人力等财富,发展现在的知识财富、数字虚拟财富。如今,知识、人才、数据、生态环境等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视的财富。未来,数字货币也许会成为未来财富的衡量、支付手段、财富储备、实际货币。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