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净水24小时:一瓶水送到灾区的速度还可以更快吗?

第一财经 2023-05-09 13:48:38

责编:顾碧云

一个甘肃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曾描述他在2014年甘肃省会宁县大旱时看到的场景:一辆装满可口可乐公司瓶装水的运输车开过,黄土坡上一头牛似乎闻到了水味,开始“哞哞”大叫起来,又在车后追了一阵……

这个被戏称为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是“净水24小时”应急饮用水救援机制10年来所响应的303次各类灾害和紧急情况之一。

自2013年创建以来,通过壹基金、可口可乐中国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协作,“净水24小时”已经将超过2270万瓶饮用水送达灾区278余万人手中,平均仅用时11小时。

兵贵神速,尤其在灾难面前。11小时是如何实现的?还能更快一些吗?

拆解11小时

“净水24小时”的第一次行动,发生在2013年4月20日,一个周末的清晨。

当天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受损严重,部分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20日四川省水利厅的消息显示,地震造成灾区34座水库受损,1989处供水工程不同程度受损,近30.3万人正常供水受到影响。

9:30,可口可乐中国完成了对周边分销库存的数据统计,确定了可用的瓶装饮用水总量。

12:00,载着2000箱纯净水的9.6米红色救援货车出现在芦山县城。壹基金随后发了一条微博,说可口可乐公司的水已经到了,是所有物资里面最快到位的。

14:00,这些瓶装水被送往雅安受灾严重的乡镇。

壹基金负责人在《芦山纪事》中记录了一个细节:为了尽快把饮用水发送到老百姓手中,在夜里也开展行动,受灾村民用手机的光亮围着村组长签收瓶装水,对待这些水,他们如获至宝。

几天后,当地疾控中心对灾区饮用水进行检测发现,水质合格率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社会组织向可口可乐中国提交的瓶装水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可口可乐四川厂调整生产计划,减少其他品类饮料生产,集中生产瓶装水,陆续发往雅安。

芦山7.0级地震救援行动,也是“净水24小时”十年来送出水量最大、参与者最多的一次救灾行动。数据显示,地震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共计送出约240万瓶水。包含民众在内,芦山地震整体救援行动参与人员超过20万人。

经此一役,“净水24小时”机制正式嵌入可口可乐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之后,随着机制的不断优化,项目也越做越流畅。

2014年8月的云南鲁甸地震后,第一批到达灾区的饮用水仅仅用时1小时。

2015年7月3日16:00,陕西省佛坪县发生严重涝灾,陕西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到任务,紧急调拨84000瓶冰露前往灾区。他安排专人从各个仓库紧急调拨瓶装水,并调整市内车辆的送货任务,确保灾区送水。当晚20:00,仅用了4个小时,84000瓶水顺利装车启程,连夜赶往灾区。

2017年8月8日21:19,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一名经销商在地震发生两个多小时后接到了当地可口可乐业务员的电话,急需安全的饮用水,他二话不说,连夜紧急装车,一路克服停电和坍塌路况的困难,在凌晨3点,将4800瓶饮用水送到了九寨沟县民政局。

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发特大暴雨。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工厂遭遇了生产线和仓库被淹的困境,然而在运力恢复后的第一时间,工厂员工便在7月21日晚成功将第一批饮用水送抵救灾一线。

303次各类灾害和紧急情况中,平均用时11小时就将水送到灾区有需要的人手中,这背后,是一张“净水24小时”应急饮用水救援机制的流程图:一旦A地发生了灾害,壹基金会去核实灾害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如果判断需要启动“净水24小时”,就把评估结果给到可口可乐中国,其中包含需水量、需要响应的区域范围、交通状况以及存放瓶装水的安全地点和当地接收单位和负责人。

24小时,就是从可口可乐中国接到评估结果,即时启动“净水24小时”机制后开始计算的。

“评估结果给到我,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那一瞬间就从一个商业系统转化成一个社会救灾系统,进行响应。”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表示,她会先与A地所属的可口可乐装瓶厂联系,装瓶厂相应的“净水24小时”负责人根据评估的数据、地点,就近去找符合需求量的水,进行当地执行方案的匹配。匹配之后,就会把单子像日常的商单一样,发给一线的物流部门,物流会把这张单子提到最优先级,把水按时送到指定地点。

之后,一线救援队或者救灾的相关部门会交接装瓶厂的工作,把饮用水分发给一线的受灾群众。

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表示, “24小时”这个名字不仅仅代表时间上的数字 ,也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希望生命之水能够在灾后的第一时间送到。”

 “随着救援机制逐步完善, 10年来,这个时间被压缩到了11个小时。”该负责人表示。

谁来保障11小时?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国家,但不是所有灾害都为公众所知,更不是所有的灾害都能获得公众资源的帮助。

应急管理部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12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可口可乐中国用了两年时间接触救灾领域的学者、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并通过到各地调研,了解中国在应对灾害方面的情况。他们发现,由于地理跨度大,传统的救灾模式往往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大储存空间地进行各种救灾措施。因此,频发的灾害,尤其是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仓储、调配,需要更创新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参与。

同时,在救灾物资中,安全的饮用水是灾后最为急需的物资,但也是最脆弱的物资供应之一。很多偏远地区的灾害发生后,饮用水的供应无法第一时间满足救援需求。

“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做水的,能不能在灾害来的时候用商业的效率来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可口可乐中国可持续发展部成员表示。

最初的方案设计,还是一种对救灾效率的想象——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可口可乐中国系统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在第一时间把水送给有需要的人。

第一时间可以做到多极致?当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答案。

经过模拟推演,可口可乐中国发现遍及全国各地的运营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十分有效,在灾害发生时,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装瓶厂、仓储、物流可以成为应急饮用水的供应网络,最大程度地帮助受灾人群。但是,可口可乐中国擅长生产水、调度水、运输水,对灾区和救灾本身并不熟悉。如何快速获取灾区的饮用水需求信息,水运到灾区后如何把水尽快发到需要的人手上,成了最大的挑战。

壹基金及属地社会组织合作伙伴的出现,完成了这个方案的闭环。2013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与壹基金正式创建了一个涉及数百家各地社会组织的应急饮用水救援机制,并在几个月后的芦山 7.0级地震中,进行了第一次实战。

隐藏在“净水24小时”应急饮用水救援机制这个庞大且高效系统背后的,是30多个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净水24小时”项目响应人,日常大家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一旦灾害发生,响应人就迅速承担起这个机制在当地落地的职责。“再加上壹基金和各地的合作伙伴,我们这个稳定的后台大概有五六十人,是一个虚拟的团队。”可口可乐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这五六十人的虚拟团队所关联的,是两个更为庞大的核心网络——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壹基金,两张网紧密结合匹配,不断将流程和制度标准化。

其中,可口可乐中国系统遍布全国的商业运营网络——当地装瓶厂、经销商、零售商等,可以即刻转变为紧急输送赈灾物流的“毛细血管”;壹基金则在20余个省有专业的社会救援力量合作伙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和壹基金各有一个核心的连接人,确保两张网能够非常顺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项目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怎样严重的灾害,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大的确定性工作,去应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表示。

形成更大确定性的第一步,是把机制跑顺。这也是“净水24小时”启动后的前3年,在摸索中做的事情。毕竟,救灾是专业性极强的系统运作,一次救灾容易,但关键是要建立一百次、一千次救援中都能良好高效运转的一套机制。

“当时机制搭了,原则设定了,角色分配了,但毕竟全国各地各个装瓶厂对这个事没那么熟。比如A地发生了灾害要启动这个机制,他该找谁,怎么去运行,这件事情还没那么顺。所以前3年我们花非常大的力气,去把这个机制跑顺。目标就是能让我们所绘制的蓝图变成现实,水尽快地被送到。” 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在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中可以发现,之前设计的应急救援环节并不都那么顺畅。比如,各个装瓶厂在接到需求后要打大量的电话一一沟通;团队是临时组建的,志愿者和前来帮忙的经销商不全是雅安本地人,对路况不熟悉,联合救灾物资运输车队行进缓慢,有时还得边打电话边问路才能找到指定的地点。当时可口可乐四川厂雅安办事处的经理还从后方到前线,一次次地给大家带路。

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救灾成本的分摊。解决方案是: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物资的成本,装瓶厂支付救灾过程中的人员、物流成本。比如一个受灾地的经销商参与到项目中,把水送到救灾一线后,可口可乐公司之后会把水补还给这个经销商。

相对于大多数救灾是临时组建项目团队、“一地一案”地提供支援,“净水24小时”由于完成了稳定的网络构建、角色分配、成本分摊等机制,减少了大量的沟通、汇报等流程。即使是新员工接手,也能够在系统指引下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形成更大确定性的第二个阶段,是让整个机制更加稳定。通过完善后台的管理文件,每年检查流程图等,“我们做了大量标准化的事情,目的是让全国各地任何地方都能够准时做到。” 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表示。

为提高响应速度,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设立了预审批的机制。每年年初,预留固定资金,专门用于灾后救援。在系统内部,可口可乐中国与装瓶厂合作伙伴事先签署框架协议,约定各自权责,让彼此形成一个行动整体。灾情一发生,各地的装瓶厂可以免去层层审批的繁琐,即刻启动救援响应。

同时,可口可乐中国还每年组织执行讲解会,让大家明确接到启动信息时,第一件事情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做什么,让每个环节上每个角色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节点什么事情找谁。通过精准“定位”责任人,尽可能减少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请示以获得授权的情况。

形成更大确定性的第三个阶段,是持续改进项目,保证项目自身的生命力。比如项目后台管理的标准化、关怀参与者等等。2019年,项目组特别为一线参与者定制了红色救援服,用特殊防雨材质制成,外观设计还加入反光条。“我们是想让可口可乐中国系统中的每一个人,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当你穿上这件衣服,你就成为救灾行动的一部分。”项目负责人表示。

稳定且高效的机制一旦建成,一切便可以自主稳定运行。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给中国几乎整个海岸线城镇造成暴雨、洪涝影响。一个周末,一线救灾队伍接连向可口可乐中国团队发出4次救灾物资需求,都得到了立即响应。

“这归功于标准化的体系和各地相对独立的属地化救援方式。虽然是四次需求,但其实是四个地方、四个团队,同时启动了一次行动。”在“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看来,快速响应背后,是机制的力量。

2022年6月的马尔康地震中,受震后通讯信号影响,在无法与壹基金本地合作伙伴联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经销商还自动自发地、直接独立完成了送水任务。

机制的高效和稳定性,提高的不仅是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响应速度,而且是全链条的速度。

比如,“净水24小时”启动之前的评估阶段,是整个项目运转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壹基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基本能够在8小时之内给出评估结果。到了2022年,已经提速到4个小时之内。

可持续的净水24小时

在业界看来,“净水24小时”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价值和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它将可口可乐中国日常的商业网络,在特殊时期转化到救灾场景中,形成救援网络,由此实现了可持续和更高效。

前述甘肃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也表示,自己在“净水24小时”机制里看到,企业在面对突发灾难的捐赠行为,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考虑了可持续性,在对救灾的整个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后,充分利用自己的商业优势和资源。

水到·心到。十年间,“净水24小时”机制不断完善优化。比如,根据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标准和多年实地救援经验,对应急饮用水数量估计逐渐固定为按照紧急救援期3天计算、每人每天4瓶的标准;面对变化中的应急管理趋势和不同救灾场景,推出移动应急净水车,作为瓶装水救援形式的补充。

走过10年,“净水24小时”仍在持续升级,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灾害风险探索新的对策,也努力把安全的饮用水更快地送到灾区。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吸引包括政府单位、物流仓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更多的力量共同参与。

可口可乐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净水24小时”机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项目管理,一是伙伴管理。前者要保证项目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按照设计的机制稳定、安全的执行下去,后者则要对项目的各个参与方进行管理,形成有效协同。

“这次所需水特别多。许多道路被淹没,货车不能通行。我们就调动了客户(供应商),客户自己骑着三轮车就从小路去送了。” 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厂负责人说。事实上,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中,由于需要连夜送水,当地的供应商也是开着农村的电三轮就去送水了。壹基金由此也发现,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灾害响应中,能把商业运营网络中的“毛细血管”都动员起来。

“做生意是希望减少中间商,但是做可持续发展,做救灾,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会有一种荣誉感,这个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加倍的。” 可口可乐中国“净水24小时”项目负责人说。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