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保安全更促发展,科技赋能探索完善超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第一财经 2023-05-09 20:54:28

责编:王茜

5月8日,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展会以“推进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享应急管理的合作成果、探讨应急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五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在开幕式上表示,长三角区域的应急管理协同发展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的区域力量,创造了一大批安全预防的新经验、新技术和新模式。”

举办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完善超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急部等各相关方面的指导下,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加快推进区域应急力量和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安全防灾减灾产业也是重要的、万亿级的大产业,不仅是保安全,也是促发展的重要领域。”吴清说。

当天的活动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厅长蒋锋,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厅长许小月,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厅长周天伟,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周敏浩,合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锋携手,正式启动了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

应急减灾和救援应强化区域联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安全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提出,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他表示,要转变灾害治理理念和方式,坚持以防为主,做到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首先,在常态减灾方面,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摸清风险隐患底数、提高抗灾设防能力、发展科技支撑,以及强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郑国光强调,在非常态救灾方面,要强化极端抢险救援能力。此外,还要强化应急决策能力、完善多方协同机制建设、强化物资装备保障能力等。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安科院名誉院长,中国安全生产协会首席专家张兴凯解读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

他表示,近年来,中国最高权力机构和国家机关修订了应急管理相关法律,国务院和地方立法机构实行了多部应急管理相关规章。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基本健全,并不断完善。如《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依法进行系统性安全风险管控的路径和要求;《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保障安全生产做出了明确规定,仅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就有11个条款之多。中国十分重视从业人员各方面的权利保障,依法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自觉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目前,国家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平台已初步建成,实现了对煤矿三等以上尾矿库、二等以上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监测的100%。城市的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粉爆场所、涉安工艺等安全生产风险监测系统都在建设中。

张兴凯表示,在应急管理信息化方面,正在形成安全数据云,事故事件隐患整改闭环,一网监管到底,应急处置调度指挥一键上下贯通,实现应急管理一网统管的目标已为期不远。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提高长三角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惠丽表示,上海拥有2500万人口,滨江临海,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并存,城市运行的风险也无时不刻的存在着。一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防灾减灾工作。在体制机制构建、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工程推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方面,上海健全了市灾防委有关专业委员会的机制,也率先出台了综合防灾减灾的国土空间规划,稳步地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在快速提升,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的建设,在城市的日常管理和应急救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提高了城市灾害风险关、管、防、储一体化的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功能的稳定运行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市,合肥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既做好发展文章,与长三角城市开展科创共进、产业共兴、开放共联、服务共享,又做好安全文章,携手构建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机制,有序推进二十多项重点合作事项,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表示,未来将深化区域协调联动,健全完善常态化配方机制,进一步畅通防汛防台抗旱、应急物资共享、安全生产执法等协同响应机制,合理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技术赋能,深挖产业潜力

在航空安全领域,海恩法则为人们熟知。根据统计,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实现应急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技术赋能。

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司副司长张刚认为,科技创新发展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支撑。北斗技术与卫星遥感、5G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风险管控能力。

近20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两个行业领域的重特大事故下降幅度非常明显:即煤矿和道路交通。这与科技产品的应用是密切相关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一般为“三超一疲劳”:超员、超速、超载和疲劳驾驶。自从2010年以来推进道路交通的动态监控系统,通过卫星定位监控车上的速度、超员情况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安全生产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主要原因是基础非常薄弱、小散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刻解决。去年和今年多起重大事故大家都可以看到,都是小施工惹大事儿。

合肥市近年来发挥科创优势,注重科技赋能应急,坚持防范胜于救灾,在公共安全、通讯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实现安全风险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三个转变。

罗云峰表示,2014年以来,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合肥研究院,深耕公共安全领域,十年磨一剑,形成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获得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已在国内外七十多座的城市推广应用,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合肥经验”。

“安全应急产业不单是第二产业,也是第三产业,而且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表示,清华大学在合肥市政府的帮助下设立了救灾科学中心,并纳入了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了大型实验平台,这里的风洞曾经服务于北京冬奥会;还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综合试验平台,包括桥梁、地下管网等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创新和成果。例如,城市燃气燃爆的监测预警技术和装置,气体探测的激光芯片,良品率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此外,阻燃变压器油新材料的研发及消防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运用,构建了以技术+保险相结合的新服务模式。

范维澄特别强调“底座共享”的清华方案,可以升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的OS操作系统,来支撑全国城市生命线安全云平台,有效降低各地的建设成本,赋能各地快速具备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助力提升全国城市安全高质量水平。

针对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罗云峰表示,需要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携手打造应急安全产业集群,加速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延伸布局,让更多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安心。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