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实现良好开局。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这对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
中国经济增长超预期 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超出我们的预期。”谈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表现,戈皮纳特如是评价。
她分析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驱动力是个人消费。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消费需求逐步恢复,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IMF今年4月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成为拉动亚太地区增长的关键因素。全球经济将增长2.8%,较去年进一步放缓。
戈皮纳特表示,今年发达经济体普遍增长乏力,约90%的发达经济体全年经济增速将低于去年,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获得更快速的增长,“其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2%,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这对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她说,“中国经济是今年全球增长的一大亮点。”
政策持续发力、不断深化改革将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不少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超预期增长,与中国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密不可分。在采访中,戈皮纳特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她观察到,当前一些国家通胀飙升,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整难度,各国政府部门需要在遏制通胀、支持经济增长、维持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之间权衡取舍,而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维持了较低的通胀水平。
在戈皮纳特看来,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需求下降、一些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不利因素,但中国相关经济政策空间大,能够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戈皮纳特还表示,随着中国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和优化营商环境,将能更好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
警惕地缘经济碎片化 呼吁加强多边合作
IMF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有研究表明,全球地缘经济碎片化越严重,各国承担的成本就越高,而科技“脱钩”将显著加大贸易限制造成的损失。报告预计,全球经济经过数十年一体化后,如果现在陷入严重碎片化,总体经济产出可能萎缩多达7%。
“地缘经济碎片化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戈皮纳特强调,加强多边合作有利于稳固全球经济复苏前景。IMF呼吁各国提出务实解决方案,完善多边贸易体系,防止贸易“脱钩”、科技“脱钩”发生。
她还表示,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前,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在戈皮纳特看来,如果美国的通胀水平无法如预期下降,不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到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外溢效应或更加显著。
谈及近期美欧银行业危机,戈皮纳特表示,就目前情况看,这些事件是可控的,还没有形成重大的系统性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提高警惕,根据需要适当加强监管。”戈皮纳特说。
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6%左右。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经济实际增速不仅取决于潜在增长率,还受到供给、需求等多重约束。
毛宁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并没有改变。
一是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大台阶,难;二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想轻松一点、少卷一点就能做到,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对应两年平均增速为4%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实现5.5%的增速,对应两年均值刚好为4%。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对应两年平均增速仅3.4%,并且GDP单季环比也明显回落,可以说经济已经初步显露出放缓迹象。进入三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延续低位调整,若此趋势在下半年延续,实现全年GDP增速目标可能存在一定压力。 今年出口偏弱,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大概率对GDP形成拖累,我们预计全年净出口拖累GDP下滑约0.5个百分点。因此更重要是讨论如何分配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对GDP的拉动作用,来完成5%的GDP增长目标。 如果私人部门明显恢复,可以使得GDP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这需要私人消费与投资发力,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和商品房销售额全年同比分别可能需达到8%和-3%,全年社零总额应比基准情形增加约6600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可能分别拉动GDP约4.2和1.4个百分点。但是在收入增长偏慢,储蓄倾向偏高的条件下,提升居民消费投资的难度较大。 如果居民消费维持相对低位,则需要政府部门“托底”。政府部门的主要抓手一在于政府消费支出,二在于基建投资与土地交易,如果政府发力,届时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分别可能拉动GDP约3.9和1.5个百分点。但一方面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减税降费等措施之下财政收入端上行动力并不强,财政收支差额扩大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加大政府债发行力度作为支撑。我们测算如果基建投资增速年底达到9%,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上调至7%,这需要政府债券增发1.5万亿元左右。对应一般公共预算口径的赤字需提高约5000亿元,那么地方政府专项债还需多发行1万亿元左右。 整体看,我们认为拉动GDP增长,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均有一定的发力空间。但短期看提高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拉动土地交易、基建投资可能是效果更好的方式。我们认为年内财政发力,除了政治局会议提到“加快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进度”,不排除上调赤字规模、盘活专项债务结存限额。
保持节点行业的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并提升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