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0日,美国劳工部发布最新数据,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9%,创2021年4月以来的最小涨幅,较前一月下滑0.1个百分点,也低于预期值5.0%。该指标曾于去年6月达到峰值9%,此后连续下降十个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长5.5%,符合市场预期,前值为5.6%。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当市场中物价的总体水平上升,意味着当地的物价飞涨,便发生了通胀现象。CPI下降则表示当地的商品价格下降,通胀率变低。可以说,物价的消费指数是衡量经济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指标。
在当天的采访中,标普全球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指出,美国4月CPI数据有所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的通胀目标。物价上涨的速度已有所放缓,但总体价格仍然很高,削减了人们的购买力。他表示,“我们正在赢得一些小战役,但还没有打赢对抗通胀的战争。”
美国CPI涨幅连续十个月下降 经济学家:仍未打赢对抗通胀的战争。点击视频,一看究竟!
特朗普关税新政4月2日落地 全球市场面临冲击;美国通胀仍有压力 消费者信心骤降 经济隐患初现;美国银行股延续跌势 经济忧虑升温。
美联储降息路径将重新调整。这对挣扎在管理经济周期右侧风险的国家,将是非常明显的风险隐患。
国内货币政策或对港股影响更大。
由减免所得税、提高进口关税、驱逐非法移民以及低利率等组成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新一任期的经济政策矩阵,必然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形成正面激励,但同时也会招来通货膨胀的反噬风险。
美国就业市场趋好,美联储降息预期迅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