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公司今年前4月的融资“成绩单”出炉,专精特新企业表现抢眼。
第一财经记者从全国股转公司获取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完成244次股票定向发行,融资金额合计68.24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4家,融资金额合计14.99亿元。
据股转公司官网数据,截至5月12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合计总数量为6477家,其中创新层1656家、基础层4821家。另据Wind统计,目前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约730家。
整体来看,新三板市场呈现出融资金额大、外源融资易、发行市盈率高的特点。
一是融资金额大。专精特新企业发行次数和融资金额分别占市场总量的18%、22%,平均单次融资3407万元,是非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单次融资额的1.28倍,单笔最高融资2.17亿元。
二是外源融资易。专精特新企业发行的外部投资者参与占比53%,较去年同期专精特新企业高出12个百分点,较非专精特新企业高出6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每家发行吸引6名外部投资者,是非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单次融资额的1.3倍。
三是发行市盈率高。“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定向发行市盈率20.85倍,明显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的13.78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融资情况突出外,“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三板的数量正在增加,业绩表现也较为亮眼。
据全国股转公司日前披露,截至今年4月28日,618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报,共实现营业收入14,929.21亿元,净利润527.73亿元。截至上述统计日,新三板共有68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较2021年同期增长358家。
上述“小巨人”挂牌公司2022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35%,高出全市场4.76个百分点。
李强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全要素的资源保障体系、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体系和梯度成长的培育体系。
其中,北交所发布投资者适当性、上市条件执行标准、转板、发行底价、做市交易、融资融券、扩大做市商队伍等七方面举措,全国股转公司进一步优化新三板分层标准。3.优化转板安排征求意见,为优质企业上市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北交所启动修改《转板指引》工作,会同沪深交易所完善转板沟通、协作机制。5.优化做市交易制度安排,为新股提供基础流动性、提升新股价格稳定性 允许做市商使用做市专用证券账户参与战略配售,进一步便利做市商券源获取。
涉企收费整治工作把金融领域作为重点,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轻装上阵。
从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引才育才等方面,再推出一批政策举措,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将在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后,加快推动出台。
自9月11日起,将全部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股票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同时明确新股自上市首日起自动纳入融资融券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