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在综述部分指出,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提升监管协调效能,补齐制度短板。
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及时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稳步推动债券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稳妥有序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相关工作,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
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构建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6%左右。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经济实际增速不仅取决于潜在增长率,还受到供给、需求等多重约束。
毛宁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并没有改变。
一是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大台阶,难;二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想轻松一点、少卷一点就能做到,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对应两年平均增速为4%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实现5.5%的增速,对应两年均值刚好为4%。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对应两年平均增速仅3.4%,并且GDP单季环比也明显回落,可以说经济已经初步显露出放缓迹象。进入三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延续低位调整,若此趋势在下半年延续,实现全年GDP增速目标可能存在一定压力。 今年出口偏弱,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大概率对GDP形成拖累,我们预计全年净出口拖累GDP下滑约0.5个百分点。因此更重要是讨论如何分配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对GDP的拉动作用,来完成5%的GDP增长目标。 如果私人部门明显恢复,可以使得GDP最终消费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这需要私人消费与投资发力,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和商品房销售额全年同比分别可能需达到8%和-3%,全年社零总额应比基准情形增加约6600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可能分别拉动GDP约4.2和1.4个百分点。但是在收入增长偏慢,储蓄倾向偏高的条件下,提升居民消费投资的难度较大。 如果居民消费维持相对低位,则需要政府部门“托底”。政府部门的主要抓手一在于政府消费支出,二在于基建投资与土地交易,如果政府发力,届时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分别可能拉动GDP约3.9和1.5个百分点。但一方面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减税降费等措施之下财政收入端上行动力并不强,财政收支差额扩大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加大政府债发行力度作为支撑。我们测算如果基建投资增速年底达到9%,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上调至7%,这需要政府债券增发1.5万亿元左右。对应一般公共预算口径的赤字需提高约5000亿元,那么地方政府专项债还需多发行1万亿元左右。 整体看,我们认为拉动GDP增长,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均有一定的发力空间。但短期看提高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拉动土地交易、基建投资可能是效果更好的方式。我们认为年内财政发力,除了政治局会议提到“加快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进度”,不排除上调赤字规模、盘活专项债务结存限额。
保持节点行业的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并提升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