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粤港澳大湾区又开启了一波关于科技领域的讨论与合作。
5月20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之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据了解,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围绕“粤港澳科技合作创新,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主题,共谋湾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球各大湾区纷纷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高地。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整体规模和发展能级迈上新台阶;湾区研发费用超过36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7%,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逾200位院士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定居湾区,开展世界科技前沿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展现出极强的人才吸引力和科技竞争力。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高达40%,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前列。
作为大湾区内重要一极,2022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3.24万亿元,增长3.3%,今年一季度,该数值增长6.5%。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9%,其中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企业基础研发经费占全国企业技术研发经费的总量接近一半,研发人员全市当量约34万/人/年,居全国城市的首位。同时,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位。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大湾区科学家们联合起来,粤港澳同胞携起手来,勇攀科学高峰、共谋创新发展,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对于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发展,梁振英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和独有特色,大湾区各个城市各具特色、互有优势,广东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配套体系全,具有广阔的市场纵深和强大的经济循环体系,成果转化、转型创新潜力巨大;港澳地区拥有世界一流的高校、优秀的科研人才、先进的科研设施,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港澳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的“超级联系人”,尤其是香港政府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2016年订立《河套合作区协议》以来,和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需要做、可以做、值得做的工作不胜枚举。而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贡献的不仅是科技力量,还有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其他力量。
此次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也是希望通过政策、人才、平台及产业协同的交流研讨,促进湾区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致力于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更好实现粤港澳要素互通、信息和知识互享、优势互补,更好地促进三地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论坛上表示,接下来,深圳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吸收本次论坛成果,进一步深化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深港澳人员、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动,不断提高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集中资源,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所在。
联盟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大湾区内各城市间的文旅交流合作,助力大湾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将以此次启动仪式为契机,打造全国数据服务产业发展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数字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由广东省委网信办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广东分中心联合发起成立。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屡创新高。
8日零时起,该口岸允许通行人员范围,扩展至持2023版电子因公往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行证的内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