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阿斯利康王磊:中国的创新,真的开始了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3-05-20 23:00:36

作者:彭海斌    责编:乐琰

“任何公司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它可能错过下一个十年。”

2023年是阿斯利康来到中国的第三十年了。

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GDP从0.44万亿美元跃升至2022年的18万亿美元。跨国公司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腾飞同样滋养了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企业。

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中外经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5月19日,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接受了第一财经在内的部分媒体采访。第一财经记者问他,当下跨国公司应如何看待投资中国的机遇与风险。他表示,投资中国制造,没有什么值得犹疑,而很多国外企业忽视了中国的创新能力,“任何公司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它可能错过下一个十年。”

第一财经:今年上半年,你做的最有成效的工作是什么?

王磊:我跟总部三年没见,疫情一放开以后,我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我们的董事长、CEO、全球肿瘤研发负责人,三个人在一个月之内全都带到中国,参加跟各级政府的交流。

官方、民间的交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

他们看到中国供应链的高度韧性,看到中国对科创继续支持,看到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欢迎,比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主动。我们就是要加强交流,让他们回去说服更多总部的领导。

阿斯利康无锡工厂

第一财经:在中国,阿斯利康有哪些新的投资?

王磊:我们刚刚在青岛投资了工厂,是疫情期间投的,接下来加码中国制造是我们的一个方向。

我们最近在研发上投了真金白银,包括在药监局申报的一类新药,一个礼拜申报三个,就是这种速度!我们就怕在这上面落后,要用中国的创新补齐全世界的创新。

第一财经:阿斯利康做到了非常高的本土化,不管是渠道、产品还是生态圈,很多人说这样的本土化是难以复制的?

王磊:在中国做业务,你首先得热爱中国的患者,要贴近中国患者,本土化本身是围绕中国患者的需求去度身订做药物和解决方案。第二,中国在政府管理下的医保制度,我们要跟国家紧密合作,更好地让药物以价换量,争取低价来造福更多的中国患者。第三,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韧性是很强劲的,所以我们觉得制造业不应该往外移,而应该往中国里面移。

国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目前很多科学家都纷纷回到中国创业。中国创新有机会造福全世界患者。如果任何公司错过了这个机会,那么它可能错过下一个十年。

我们的想法是,中国有很大的市场,人口众多,量是惊人的,而且成本优势很明显。制造业方面,我们觉得放在中国生产,供应全世界,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第一财经:过去这几年,中外经贸关系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跨国企业投资中国更加犹疑了吗?

王磊:跨国企业投资工厂的供应链,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应该加码,你不投中国投哪儿呢?

从阿斯利康的角度来说,加码中国,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中国制造让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量,降低成本,还有力地支持了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研发方面更加要投资了。很多国外企业忽视了中国的创新,把中国当营销或者制造的地方,而忘记中国同时是创新的地方。因为我们做投资,所以都能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来了,我觉得这些人将形成巨大的创新能力。

我觉得投资创新和投资制造,是没有什么值得犹疑的。过去三十年,我们做的蛮好的,如果能更早地意识到中国创新是要引领的,那现在会做的更稳。如果在制造业上更早地把供应链坚决地引进来,现在会更好。

我倒不是说有什么动作做错了,就是做慢了,总是比时机要慢一拍。

第一财经:你如何评价中国在医药创新领域的进展?

王磊:第一批的创新是仿制,也不能说完全不是创新。有的时候是剂型的创新,有的时候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的创新。这个创新可能是小,就是Me too。

第二代的创新就是Me Better,或者Me Faster,如果成本合适可以去发展中国家,如果是Me Better甚至可以去欧美,也有这样的例子。

第三阶段,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了,我看到很多科学家手上有很好的技术,这些成果转化以后可能成为Me First。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多,中国的创新真的开始了。中国一般是不开始就看不到,开始就爆发了。

当然,既不要悲观,也不要乐观到明天就可以赶英超美。毕竟阿斯利康一家公司(每年)投100亿美元研发,A股所有(制药企业)研发的钱加起来可能也到不了100亿美元。不能乐观到不花钱也能赢,也不用悲观到非要花到那个钱才能赢。

目前的现状,有三五年的时间,一定能看出抬头向上的趋势,弯道超车的势头。中国企业要有理想和野心成为跨国企业。考验跨国企业的是能不能本土化,考验中国本土企业的是能不能国际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