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最新一期经济每月谈上,与会专家认为,恢复和扩大消费仍然有赖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这不仅是恢复消费信心的重要条件,也是消费信心恢复的重要标志。
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应当是通过财政发力和地产松绑,让核心通胀率尽快回到2%。
荷兰国际集团宏观经济全球主管表示,9月议息会议结果难以预料,“几乎就像抛硬币一样”。
对中国宏观经济可以有更简单和传统的解释,这个解释基于以下三个前提:一是中性利率此前已处于较低水平;二是需求侧在2021-2022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冲击;三是决策层采取了比较克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上三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通过传统凯恩斯机制引发的需求不足、收入下降、通胀下行、利率走低和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我们应警惕流动性陷阱、债务-通货紧缩和杠杆率越降越高等三大风险。
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为抵消《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货币和财政过度宽松,最终引发资产泡沫。然而泡沫破灭后,政策制定者矫枉过正,实际利率高于GDP增速长达4年之久。日本在1994年之后便陷入了长期通缩,导致了近20年的低增长-低通胀循环。
我们测算每户贷款每年减少5000元利息支出,将可以带动3000-3500元的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