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赵建:以更加开放的“中国+”应对西方的“中国+1”

2023-05-31 17:17:36

作者:赵建    责编:高雅馨

当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所谓的供应链安全寻找可替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中国+1时,中国的制造业民企却悄悄的打造了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智慧的中国+。那就是基于中国深厚的制造业底蕴结合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中国本土打造全球母本工厂,形成伸向世界各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触角,以更加柔性、韧性、人性化的姿势再次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更加开放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各种围追堵截和惊涛骇浪下努力冲出重围自发推动的中国式再全球化。

当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所谓的供应链安全寻找可替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中国+1”时,中国的制造业民企却悄悄的打造了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智慧的“中国+”。那就是基于中国深厚的制造业底蕴结合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中国本土打造“全球母本工厂”,形成伸向世界各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触角,以更加柔性、韧性、人性化的姿势再次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更加开放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各种围追堵截和惊涛骇浪下努力冲出重围自发推动的中国式再全球化。

去年以来,当美国的苹果、TPI Composites,丹麦的维斯塔斯,芬兰的Salcomp等西方公司在印度加大投入,企图在中国之外再造一个“世界工厂”的时候,中国制造也在大型民企的带领下加大投资、提高产能。

这种模式,既是大型制造业民企的战略举措,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必然选择——在国际竞争不断升级的局势下,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跃迁。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中国制造业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压力,可以说是围追堵截、惊涛骇浪。在国内,一段时间一小部分人对民营企业的负面舆论沸沸扬扬(直到现在依然存在被社会误解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干劲和信心。在全球范围内,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一个产业链与价值链不断向上升级的“后起之秀”,如何与成熟的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争夺蛋糕”,建立新的竞合关系,减少非经济意义的对抗和冲突,多一些良性的竞争和合作,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命题。

尤其是在海外,制裁、脱钩、断链、围堵.......自特朗普以来,打压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推翻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似乎成为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这种局势,随着特朗普下台拜登上任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在新冠大流行、俄乌冲突之后愈演愈烈。针对中国制造的“威胁”,美国先后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意在加速与中国脱钩的文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跑到印度、东南亚,企图寻找可以替代中国供应链地位的另一个世界工厂,他们称之为“中国+1”战略。海外媒体纷纷喊出“世界工厂遭遇劲敌”——中国制造正面临一个内外施压的极限生存状态。

然而令人惊诧的是,除了刚开始与中国正式打贸易战的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之外,之后几年反而是继续不断攀升。尤其是疫情三年,全球出现了“全世界都在印钞,只有中国在生产”的罕见奇观。中国对美国经常账户下的贸易顺差屡创新高,每年竟然达到创纪录的平均高达3500亿美元。疫情三年,在一边抗疫一边生产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制造依然创造了近两万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贸易顺差,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制造业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不仅没有被国内外的各种惊涛骇浪打倒,反而在不断的逆势加码、逆境崛起、逆风前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制造业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韧性?中国制造业独特优势的密码是什么?后工业时代中国制造业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会不会也出现美国那样由于产业链外迁导致的“铁锈地带”?

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独特优势主要还是制度优势,除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在微观层面主要就是独特的充满韧性和极限生存能力的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企业是一种组织制度)。他们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虚怀若谷的学习了西方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方面是继承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忍、勤劳、聪明、团结、百折不挠......在曾经受到不利的国内舆论打击时,在全世界围追堵截企图寻找另一个可替代的“中国+1”时,他们将这种独特的精神特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打不死、压不跨的中国民营企业,加上发展型、服务型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种种配套举措,不断完善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中国最重要的独特制度优势。这也是最近两次最重要的高层会议——4月政治局会议与5月中央财经委会议——接连再次发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并强调“呵护与培育优秀企业家”,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理念的根本原因。高层早就认识到,制造业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根基。

从宏观和历史趋势的方面,我们需要客观冷静认识当前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在工业化初期中国一穷二白的背景下,资本积累不足和产能供给短缺是主要矛盾。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制造业强国、第二大经济体、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不再是前工业社会那种学习、依附和模仿的角色,而是已经成长为当代发达成熟国家强大的竞争对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经走完了基本的工业化历程,当前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时代的中国,资本和产能结构性过剩,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才是主要矛盾。如何找到或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与老牌工业国家建立正确的竞合关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新的时代主题与任务。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到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小而无序、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和材料依然在外等问题。我们过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国家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但是现在我们手中又多了一副牌,那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大型制造业民企。它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经历了一次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洗礼,一次次全球惊涛骇浪的冲击,经受住了历史和时代的考验,积累了深厚的海内外客户资源,具有较强的国际化和跨国经营能力,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像战场上最宝贵的资源是“老兵”,这些成立几十年、历久弥新的民营企业,一直坚守中国本土大本营,是改革开放半个世纪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今天,这些“民企老兵”已经成为各领域的产业领军企业、供应链链主和产业龙头企业,是中国制造业产业生态的“大树”,可供诸多的中小企业“乘凉”。后工业化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中,现在迫切需要思考的是,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类似美国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空心化的命运,如何与已成熟的发达工业国家良性竞争?在还没有成为发达成熟的现代消费型、福利型国家之前,如何继续引领以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为主线的新一轮工业化浪潮?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已经走过这个阶段的成熟工业国家来看,大型领军、跨国制造业民企,与政府的产业政策主导者一样,在其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这些大型民企决定着产业链的位置,只要他们不动,产业链就不可能迁移。另一方面,这些大型民企具有充足的资源投入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政府的创新基金相比更加熟悉市场和产业化的规律,更加专业、敏感和高效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围追堵截的困难局面时,这些制造业民企老兵体现出了中国民企独有的竞争力和产业生态优势,继续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更加开放的姿势应对全球的去中国化、去全球化潮流。当西方公司忙着在全球寻找“中国+1”以逐渐替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时候,中国的大型制造业民企悄悄的打造更加开放“中国+”体系。

其中一个典型的模式就是:基于中国深厚的制造业底蕴结合最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全球母本工厂”,开启中国制造的跨国生产、经营及技术和理念对外输出时代,与世界各国尤其是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构建和分享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中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产业体系,意味着中国制造更加柔性、更加包容的发展理念

“竞争对手越封闭,我们就越开放;越去中国化,我们就越紧密的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经历了国内外种种惊涛骇浪的中国民营企业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智慧。事实也证明,西方公司的“中国+”战略实施的并不顺利。在印度,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发现印度政府办事效率低下、青年人不愿背井离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成熟的产业工人短缺等问题依然很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12月份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印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已经停滞”。

可见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不是那么容易,也很难一蹴而就,因为很大程度上它是时间的函数,是依靠国家能力建设基础设施结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日积月累演化的结果。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进化成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一旦稳定后除非非常严重的“折腾”,否则不会生态退化。

世界在进步,中国制造也在进化。中国制造业民企的“中国+”模式,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而是在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应对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是以怨报怨,也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不卑不亢的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打造旨在推动再全球化的“中国+”。这也是后工业化时代,在国内外大变局和惊涛骇浪之下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新的生存之道。

 

(赵建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