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眼里的光|对话文化守护者之信仰塑造

第一财经 2023-06-05 21:41:29

作者:彭佳    责编:沈晴

“眼里的光”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敦煌研究院里的同领域“友人”进行对话,本文是第三篇。
“眼里的光”第三篇:《信仰的塑造》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敦煌,已然成为丝路的瞩目焦点,莫高窟更是全球粉丝心中圣地。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莫高窟身上也曾有“时代的伤痕”:在它1650多年的历史中,有近400年无人管理。

从荒漠遗迹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典范,近8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源于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扎根大漠、薪火相传。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以超出常人的努力与坚持,克服了飞沙扬砾、物质匮乏等种种困难,最终让莫高窟永久保存、利用变成现实,让敦煌石窟艺术被全球更多人认知与热爱,让敦煌学再次熠熠发光。

敦煌的守护者给予公众的感动,不仅仅是一种油然而起的尊重,更是一种跨界的精神传承。千年历史里留存的美丽,是这条丝路上“人”之大成。每一个靠近石窟的人,都被时间塑造过的作品“再度塑造”,获得了心的平静。艺术的力量经由他们的眼,流淌过他们的手,变成了当代的作品或者生活方式,影响着更多的人。

2022年,在“壁画医生”事迹的感召下,普瑞眼科(集团)给敦煌研究院旗下一院六地千名职工进行免费眼健康检查,提供定额免费手术、免费配镜,呵护他们的光明。并且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敦煌研究院里的同领域“友人”进行对话。他们为了同样的梦想而眼里有光,他们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更加坚信信仰的纯粹与可贵。

“文化保护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加全社会的努力,它需要有深厚的公众认知和更加广泛的公众参与。我们不想去一味谈人的奉献和牺牲,而是挖掘梦想对人的驱动、艺术对人的滋养、事业心对人成长的帮助。我们感谢文化领域每一位专业人士的付出,我们看得到他们眼里的光。我们也想说,我们不仅看到了敦煌研究院,我们还看到了每一个闪光的匠人。”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缪惠琴说道。

“在敦煌,普瑞眼科的刘红山院长与我们的文物修复专家樊再轩在九层楼前对话,苏绣传承人姚红英与临摹师关晋文在画室交流指尖技艺,当代艺术家胡军军和雕塑师李林在涅槃窟观心自省,青年艺术家苑远与丁小胜在党河边认真讨论文物保护的数字化未来,都是别开生面的互相学习,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另一种生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华庆对这次“交流型对话”给予了高度评价。

“眼里的光”公益项目发起者普瑞眼科则持着很朴素的想法:“他们是敦煌的守护者,而我们愿守护他们眼里的光。”


第三篇:信仰之塑造

古代的石窟工匠们将他们的“当代思维”凝固成石窟造像。两千七百身彩塑出于尘土,处于尘世,既引人入超世之想,又不离人间百态。李林,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雕塑临摹师,1982年来到敦煌,未曾离开。

40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几乎是全部。从无知无畏的青涩少年到白发丛生,相守莫高窟,他觉得很幸运:“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讲,每天可以近距离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非常优厚的待遇。”

当代艺术家胡军军的日常也是“塑造”。胡军军在遍访全国各地造像之后依旧情系莫高窟第158窟,特地约了李林一起一探究竟。

当代艺术家胡军军(左)和雕塑师李林在涅槃窟观心自省

胡军军说:“我觉得生命中很少有一个地方,你来的次数越多,你会越觉得这个地方值得探索,而且你会越来越爱这个地方。敦煌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宝藏。因为看了莫高窟,我就掉进了石窟艺术的世界里,这给我生命带来的滋润简直是不可言喻的。每次来敦煌研究院都会接触到像李林这样的守护者。对我而言,他们就是古人又换了一身衣裳,又再来从事传承的工作。我对他们非常钦佩。我可能没办法用他们的技艺去复原这一尊尊造像,但是我在用一些新的材料去探索。”

李林在与胡军军探讨158窟的造像技艺时说:“当你进入作品当中的时候,感觉就是跟古人似乎在对话,跟古人在同时制作这尊雕塑。这种观想也是一种磨炼,会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的,然后长时间去磨出一张作品来。”

李林认为胡军军作品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当代的视觉表达,用直接取自大自然的材料来呈现一种理念和观念;用精湛的技法与新颖的思维,展现属于我们的时代印记。

敦煌彩塑的衣褶裙摆间,流淌着千年来的静谧时光,颔首低眉的浅笑里,是独有的释然与超脱。随着岁月流逝,色彩会慢慢褪去,泥层会逐渐剥落,但蕴含在其中的智慧与精神却不曾远去,在当代重生。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