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风季已经开启,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央气象台已初步建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为提升我国台风监测预报业务智能化及快速拓展全球多海域热带气旋业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台风经常在24小时内发生较大的强度变化,可上升1到2个级别,因此台风强度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对此,中央气象台与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在台风监测预报中的探索,建立了台风涡旋识别、台风智能定强、台风快速增强判别等技术,构建起基于人工智能的台风监测和预报系统,在处理非线性、海量数据上发挥优势,帮助预报员在预报准确率上做“加法”。
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 周冠博:去年25个台风,有12个台风都出现了快速增强的过程,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我们借助于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抓手,虽然台风快速增强的个例是在逐年上升,但是我们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是保持住了。2022年,我们台风24小时的强度预报误差是3.88米/秒,首次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对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检测模型,还能实现在含有大量云团噪声的红外云图上,智能识别出台风涡旋,并对其进行快速定位,该技术对台风及以上强度识别率接近100%。据了解,下一步,中央气象台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台风监测、预报及服务中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台风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支撑。
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
大V有话说 | 尽管当前中国的贸易形势较为严峻,但中国的贸易显示出了强大的韧性。
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应用场景设计与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链的融合和赋能。
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中金公司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落地一方面有望提升行业使用AI技术在内容生成方面的规范化程度;另一方面将激发多方协作,或有望诞生新内容生产路径、新商业模式,推动扩大行业未来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