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智源大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球范围内众多AI领域的高管、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参与。这场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时未被披露,但据报道,与会人员包括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AI高管、资深研究人员以及中国的顶尖大学和知名公司的代表。其中,OpenAI执行长阿尔特曼通过远程连线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他的演讲中强调了中美合作降低AI系统风险的重要性。他对中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AI人才表示赞赏,并表达了他希望中国的研究人员能在AI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挚期望。这一表态引起了与会听众的热烈欢迎,它为各国AI领域的代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共同探索AI技术发展的道路。这场会议的举办表明,尽管存在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全球AI社区仍然希望通过合作来推动AI的发展,以实现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会议上的发言和讨论强调了国际合作、共享最佳实践以及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性,这对于建立适应AI发展的法律体系和指导框架具有伦理意义。
一、人工智能立法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正迅速改变我们的世界。从简单的家庭助手到复杂的数据分析工具,AI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法律和伦理方面。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和立法,AI可能会带来隐私侵犯、数据安全问题,甚至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制定适应AI发展的立法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人工智能立法的必要性源于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需求。现代AI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和运作,而这些数据可能包括敏感的个人信息。没有适当的立法保护,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隐私侵犯和数据安全问题。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在未经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和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立法可以设定明确的规定,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得到充分保护,同时还可以防止数据被用于非法或不道德的目的。其次,人工智能立法可以确保AI系统的公正和透明度。无监管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公,产生不公平的结果,如在招聘、贷款批准或法院判决等方面的算法歧视。一个透明、公正的AI系统需要一套法律框架来防止滥用和偏见,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从人工智能的益处中受益。
此外,立法可以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围和方式。人工智能立法有助于防止AI技术的滥用和恶意行为。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合成技术不仅可以被用于正面的目的,也可能被用于恶意的目的,如制作深度伪造视频,进行网络攻击等。立法可以帮助防止和打击这些行为,保护公众免受这种技术滥用的伤害。AI在医疗和驾驶领域的应用与人工智能立法存在很多关联性。人工智能立法为AI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设定了规范和框架,以确保其安全、有效且公平。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关联性:
1.数据隐私和安全: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需要处理大量的患者个人健康信息,而驾驶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则需要收集和处理车辆使用者和周围环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没有适当的法律规定和技术保护,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滥用。因此,需要有关于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的法律来规范AI的使用。
2.责任归属:当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或驾驶领域做出决策导致的错误或伤害时,确定责任归属变得复杂。例如,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了事故,那么责任应归咎于谁?是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还是车主?在医疗领域,如果AI系统误诊导致病患治疗延误,这种情况下的责任归属又如何确定?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法律来判定这种责任归属。
3.公平性和透明度: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一个“黑箱”过程,很难进行审查和质疑。此外,AI系统可能因为训练数据的偏差导致其决策过程存在歧视性或不公平性。因此,我们需要法律来规定AI系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保证其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无歧视。
二、人工智能在相关国家的立法
新加坡在人工智能(AI)治理方面的取向和实践,成为全球的瞩目焦点。新加坡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推动并成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佼佼者。新加坡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有三个核心方向:建设全球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中心、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规则的制定,以及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新加坡的目标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利用预测公众需求,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新加坡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颇丰,设立了国家级研究和创新项目,并通过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来推动AI技术的应用。
新加坡启动了运输和物流、智能城市和房地产、医疗保健、教育、安全保障、金融和政府等方面的AI示范项目,显示了新加坡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AI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新加坡也做出了积极应对。新加坡成立了人工智能和数据道德咨询委员会,涵盖企业、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声音,制定了一套《人工智能治理示范框架》,旨在在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受益于所有人。新加坡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包括“智能国家学者计划”和“技术领导力培训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让公众了解和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并使他们具备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在全球视野下,新加坡的人工智能政策充分展现了其立法者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新加坡采取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旨在确保能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管理潜在的风险。新加坡的实践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人工智能立法和规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人工智能立法的工作思路
人工智能立法的工作思路与法规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制定有效的人工智能立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定义、目标设定、合规性要求、监管机制和合作机制。
首先,问题定义是人工智能立法的关键。立法者需要明确目标和范围,确定立法的核心问题。这可能涉及到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算法透明度、道德原则、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问题定义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于制定有效的法规至关重要。
其次,目标设定是人工智能立法的基础。立法者需要明确立法的目标,例如保护公民权利、促进创新和发展、确保公平等。目标设定应当与国家的战略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并考虑到人工智能的特殊性质和潜在风险。在制定人工智能法规时,合规性要求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和应用符合法律和伦理标准。合规性要求可以包括数据算法透明度、公平性和非歧视性、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制定明确的合规性要求可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接受度。监管机制是人工智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机制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和应用的合规性,并监测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可以包括设立监管机构、制定检测和评估标准、进行定期审查和监督等。监管机制应具备及时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和可信赖性。
最后,合作机制是人工智能立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人工智能跨越领域和国界,跨部门和跨国家的合作至关重要。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组织等,应积极参与立法过程,并形成合作机制。这可以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分享最佳实践、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来促进合作。在全球视野下,各国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合作交流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立法的实施。
国际组织和论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全球人工智能立法的协调和合作,形成一套共同的原则和准则。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立法的工作思路与法规紧密相连。通过问题定义、目标设定、合规性要求、监管机制和合作机制的综合考虑,可以制定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规。在实施人工智能立法时,宣传教育、监测评估和科技创新等措施是必要的。国际合作也是推动人工智能立法实施的关键。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力为社会带来益处。
四、创建健全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其可预见性与灵活性使得立法者需要思考如何调整灵活的法规以此管束人工智能,因此人工法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灵活性和预见性:这意味着法律需具备灵活性即能够预测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变。这需要法律的制定者密切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和趋势,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法规。灵活性是指法律体系需要具备适应新情况、灵活调整的能力,以便有效地应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挑战和问题。
2、多层次的法律框架:人工智能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因此,法律体系需要采取多层次的法律框架。这包括国际法、国家法、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国际法可以提供人工智能的跨境规则和合作机制,国家法可以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立法,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为具体应用场景提供指导和规范。
3、保护用户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人工智能的应用通常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因此,法律体系需要确保个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得到充分保护。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数据隐私规定、加强数据安全措施、明确数据使用和共享的权限和限制等。
4、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要求: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公正和可信赖性,法律体系需要提出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要求。这包括要求人工智能系统提供解释和证明其决策的依据,以便被监管和被监督。
5、责任追究和伦理原则: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带来意外的后果和责任问题。因此,法律体系需要明确责任的归属和追究机制,并鼓励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遵循伦理原则。这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加强道德准则和行业自律机制来实现。
立法者和监管部门应定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其潜在风险和问题。这可以通过建立监测机构、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开展研究项目来实现。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对现有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需要法律的制定者和专家密切合作,及时调整法规,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需求。同时,人工智能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各地区之间进行合作和经验交流。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专业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法规发展和强化。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和权益,因此,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是法规强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征求意见和加强媒体宣传,可以确保公众对人工智能法规的认知和参与。
总之,为了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具有预见性、灵活性和多层次法律框架的法律体系。该体系应强调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要求、责任追究和伦理原则。
(王鹏为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