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双碳”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未来,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如何协同合作,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A1:“双碳”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和“定心丸”,既能支持那些已采取减碳行动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坚定往前走,也对那些还没有启动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了一个醒。在政策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低碳已成为各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双碳”目标和路径就好像是一种更为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免疫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不少资本市场研究报告发现,“双碳”和ESG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疫情之后的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强。未来,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协同合作也能够持续提升各行业整体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未来,政府可以探索在各细分行业不断优化完善能耗标准,逐步对标全球的行业最新标准,实现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世界对中国的低碳实践也有着很高的期待,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向世界输出适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Q2:在中国“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很多企业都已经投身于低碳转型中。中国企业CEO担忧气候变化的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对净零排放的承诺却高于全球。那么就您的经验来说,目前中国企业的这些净零排放的承诺还停留在口号阶段,还是已经有清晰明确的线路图?
A2: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了中国内地公司,尤其是大型国企的净零排放承诺。在“双碳”背景下,中国大型企业开始逐步作出承诺实现净零排放和设定基于科学的减碳目标。
普华永道发布的第26期全球CEO调研中国报告显示,在198名受访的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的CEO中,认为其公司供应链将在未来12个月收到气候风险影响的中国内地CEO的比例,是持同样观点的中国香港地区及全球同行比例的两倍。
同时,顺应国家“双碳”目标,受访的中国内地CEO已有42%完成实施减排措施,并有28%的中国内地CEO正在朝着做出这一承诺的方向努力。
中国内地企业在推动“双碳”转型方面发挥了带头作用,已经作出净零排放承诺的中国内地CEO比全球CEO高出29个百分点。不过,作出净零承诺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起点而非终点。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制定净零政策的中国内地企业明显多于全球,但是内地参与调研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国企或者跨国公司,在中小型企业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每日23点至次日7点的用电低谷时段,路灯自动启动充电模式,将电能储存至专用电池;早高峰电力紧张时则切换至储能供电,实现“削峰填谷”。
2025年3月28日,“2025企业碳中和峰会暨第四届碳中和行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员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受制于经济性等方面因素,目前热泵在国内的应用市场仍然处于政策培育和发展阶段,尚未充分释放潜力。尽管当前热泵在规模化参与需求响应等获取市场收益方面仍面临障碍,但这些挑战也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突破提供了战略机遇窗口。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标体系通过“五力”驱动模型,评估各地区绿色转型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