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缆产量能绕地球赤道1400多圈,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4%,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四……7月13日召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党工委(扩大)会上,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细数光谷十年成就,对照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找差距,发出以武汉新城为引领,加快打造“世界光谷”的动员令。
会上透露,2012~2022年,光谷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500亿、2000亿、2600亿元大关,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从1.7万家增至12.7万家,黄金十字轴城区主框架逐步呈现;年度地区财政科研经费从4.4亿元增长到80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48.8亿元增长到317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6.5倍,创新平台、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为“世界光谷”建设打下了产业和创新基础。
这十年,光谷产业内涵和外延大幅提升。相较于2012年,2022年全区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达到1339万台、增长5.3倍,光缆产量达到5769万芯千米、增长6.5倍,集成电路圆片产量达到156万片、增长13.8倍,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升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4,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领先优势。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光谷也存在着创新能级不高、产业基础不够、改革开放滞后、城市品质不优等问题,同时全区经济社会还面临着下行压力。
“建设武汉新城,是激活光谷动能的头等大事。”杜海洋说,经过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考察学习,光谷将借鉴其新城建设和“以城促产”模式的经验,制定全产业链发展方案、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攻坚方案、大招商工作方案,不断做大主导产业总体规模。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目前湖北九峰山实验室的规模只有不到300人,而深圳鹏城实验室的规模已超过3000人。未来要巩固发扬九峰山实验室、武创院等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业链发展上,光谷将借鉴江苏昆山“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模式,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生态圈。在具备科创优势的前提下,将继续支持北斗、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光”“车”联动,加快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车规级芯片等新赛道,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高新产业园区相比,东湖高新区在外贸体量、国际人才数量和技术服务出口方面明显落后,多式联运的外贸基础条件较差。新的十年,光谷将提升国际化环境,进行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全面拓展出海通道。像招商引资一样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打造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超级企业”。
此外,光谷还将强化 “世界光谷”的综合承载功能,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体设施,开展光谷企业家日、马拉松、音乐节等文体活动,构建光谷人的精神家园,使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进一步提升光谷形象美誉度。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强表示,新的十年,光谷将打造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打破过去的“产城人”的既有模式,探索全新的“人城产”发展之路。
“紫东太初”3.0首次实现了多模态复杂任务的推理和求解,更接近于人类的理解推理和思考能力
向全球征集应用场景方案,促进颠覆性技术及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落地。
湖北“光芯屏端网”今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光谷的企业总能一次次勇闯“无人区”,得益于这里有着“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
两只政府基金聚焦“965”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