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空箱堆积、货车等货,外贸蓄力下航运市场还要捱多久?

第一财经 2023-07-20 22:35:53

作者:缪琦    责编:谢涓

近期运费略有反弹,并不代表着市场开始回暖。目前尚未看到需求端的明显回升动力。

在外贸收缩之下,码头空箱堆积的现象还在继续。

7月中旬,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码头上,不同颜色的集装箱被整齐地摞成了高高的六七层,成片的空箱堆积成为了沿途的风景。一名货车司机正在空置的挂车后切菜做饭,前后是排成长列、停留等货的货车。从东海大桥下到码头的路上,空置的货车“肉眼可见地”多过装载有集装箱的货车。

要想辨别空箱还是装了货的箱子并不难——堆叠如山高的大概率是空箱,装了货的箱子因为较重很难摞得那么高。不同颜色的箱子属于不同的航运公司或租箱公司,其中,绿色的是长荣海运(EVERGREEN),深红色的是美国天泰(tex),灰色的是马士基(MAERSK),土黄色的是地中海航运(MSC),还有汉堡南美(Hamburg Süd)等等。

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洋山深水港的空箱堆积现象颇具代表性。和外贸下行比起来,因交付周期还在持续加剧的运力供大于求问题,让航运市场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空箱堆积背后

如果说今年春节期间的空箱堆积,主要受到了季节性的影响,那么目前的空箱堆积,则是多元化因素的综合叠加。

外贸下行无疑是一大背景,这让业内原本对疫情放开后市场需求复苏的期待“落空”。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达5000.2亿美元,环比上月减少0.3%,比去年同期下降10.1%,其中出口总值2853.2亿美元,环比增加0.5%,同比下降12.4%;进口总值2147亿美元,环比下降1.3%,同比减少6.8%。以美元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同比下降4.7%,出口下降3.2%,进口下降6.7%。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7月19日的发布会上解读称,近期我国进出口增速下滑,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贸易领域的直接反应。首先归因于整体外需持续疲弱。主要发达国家仍然采取紧缩政策应对高通胀,部分新兴市场汇率大幅波动、外汇储备不足,这些都显著抑制了进口需求。其次,电子信息行业也在周期性下行。另外,去年同期进出口基数明显抬升,同时进出口价格也在下降。

贸易放缓是各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困难更多是全球性的。

事实上,空箱堆积现象并不只出现在中国的码头上。

根据集装箱交易平台艾世捷(Container xChange)的数据,今年以来,上海港的40英尺集装箱CAx(集装箱可用指数)维持在0.64左右,洛杉矶、新加坡、汉堡等港口更是在0.7甚至0.8以上。当CAx的数值大于0.5时,即表示集装箱过剩,长期过剩就会产生堆积。

不过,对比而言,洛杉矶、新加坡和汉堡等港口的CAx整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2022年下半年乃至全年的CAx比2023年还要高。而上海港今年的CAx则整体处于去年的水平线之上,略低于去年下半年的最高点,也让空箱堆积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

除了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之外,集装箱供应数倍激增是加剧供大于求的本质原因。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生产了700多万个集装箱,是常规年份的3倍。

如今,疫情期间下单的集装箱船,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让运力进一步猛增。

法国航运咨询公司字母线(Alphaliner)的数据显示,集装箱航运业正在迎来新船交付狂潮,今年6月全球交付的集装箱运力接近30万TEU(标准箱),创下单月纪录,总共交付29艘船,几乎平均一天一艘。今年3月以来,集装箱船舶的新船交付运力重量就在持续上涨。Alphaliner的分析师认为,今年和明年,集装箱船舶的交付量将一直保持高位。

英国造船与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也称,2023年上半年集装箱船交付量共计147艘97.5万TEU,同比增长129%。今年年初开始,新船交付就出现了明显加速,二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69%创下新的纪录,超过之前2011年第二季度创下的交付纪录。克拉克森预计,今年全球集装箱船交付量将达到200万TEU,同样将创下年度交付量纪录。

专业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对第一财经表示,新船的交付高峰期才刚刚开始,将可能持续到2025年。

10日,一艘大型集装箱船首航抵达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新华社

在2021年和2022年处于高潮的集运市场,经历了运价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的“高光时刻”。疯狂过后,一切已然回归了理性。根据Container xChange整理的数据,集装箱平均价格已降至过去三年的最低水平,到今年6月为止,集装箱需求依然低迷。

上海航运交易所7月15日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显示,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稳中有进,运输需求总体平稳,市场运价互有涨跌。其中,上海航运交易所7月14日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为869.92,较上期下跌1.2%;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SCFI)为979.11点,较上期上涨5.1%。

利润骤降六成

航运业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将在接下来几年内加剧,这意味着,在明后年贸易需求有望适度回升带来的需求增加效应,也将因供应增长而被稀释,从而让航运业的盈利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就短期而言,此前签下的长期合约则让船公司今年的利润下滑相对滞后。

对于中国的国际物流和货代企业而言,市场萎缩带来的行业内卷,直接引发了利润大幅下滑。

“基本都在降价抢单,我们的价格已经降到了最低,利润也降到了最低。”浙江一家国际货运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公司目前的利润率比之前下降了大概60%。在过去数年里呈现出持续上行势头的他们,在今年经历了下滑,“行情不好,(外贸)客户发货量减少,导致目前的业务量是下降的”。

义乌一家国际货代企业负责人也对第一财经表示,最近的货柜数量还在持续下降。不过数量虽然减少,生意一直都有,更大的挑战还是在于资金的流动性。汇率和物价的不稳定,再加上传统的一般贸易商或者市场采购贸易商对中东、亚非拉客户的生意都在被迫接受欠款的方式,“资金要得急了国外客户打人民币又经常性被冻结,而美元回款成本较高,部分国家的客户要求贸易商承担回款手续费,无形中增加了贸易成本”,这些都让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升高,也削薄了利润。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于7月3日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报告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101.97点,较上季度上升2.82点,回升至微景气区间。然而,中国航运信心指数为81.19点,较上季度下降9.07点,由微弱不景气区间跌至相对不景气区间,除了港口企业外,所有企业信心指数均有所回落,企业家的信心相对不足。

何时能好转?

每年常规的外贸旺季即将来临,市场何时能好转?

展望今年第三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编制室主任周德全认为,这一季度所有类型的航运企业,其景气和信心指数都将略有回暖。但受到运输市场供给过剩和碳减排要求影响,未来市场还将继续承压,对于未来行业的复苏前景,以及第三季度传统旺季能否如约到达,中国航运企业家信心略有不足,多持谨慎态度。

上述浙江国际货运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他们来说,一般8月底9月初才开始进入旺季,预计下半年业务量会有所回升,不过利润率还会持续偏低。

陈洋坦言,目前业界对未来的运价走势相当迷茫,“都觉得不确定性太大”。

和市场预期的旺季相反,Container xChange预计集装箱平均价格将进一步下降。

上海航运交易所分析称,美东航线总体运力规模有所缩减,前期供需失衡的状况出现明显改善,部分航商的装载率也有所回升,部分班次满载。美西航线装载率也回升到90%~95%的水平。为此,本周多数航商根据市场情况上调了各自运价,也让市场运价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7月14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为1771美元/FEU(40英尺集装箱)和2662美元/FEU,较上期上涨了26.1%和12.4%。

在陈洋看来,近期运费略有反弹,并不代表市场开始回暖。目前尚未看到需求端的明显回升动力。而供给方面,即使有些新船的交付时间被延期,但“早晚都会来”。

“公司6月和今年上半年的业务量同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整体仍高于疫情前。”厦门联合物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梁燕嫦对第一财经表示,运价持续下降,竞争激烈,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但从7月开始,运价略有上升,中国供应链也还有着很大的韧性,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预估下半年整体市场会有所复苏。

“要看到外贸运行正在积蓄新的活力,虽然5、6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速下降,但是环比保持增长。”李兴乾在1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交通部门监测的全国港口外贸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在增长,实际货物进出仍然是比较活跃的。因此,对下半年外贸的前景我们保持乐观预期。”

受“一带一路”相关业务的带动,铁路整体增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0%。

对于国际物流和贸易企业来说,除了提升内部的运营效率,梁燕嫦他们从去年底就开始主动拜访更多国家的客户和伙伴,对接海外资源的同时,也在布局海外市场开发站点,以形成多个利润中心。

上述义乌一家国际货代企业的负责人也在严峻的挑战中保持乐观。他觉得,经历了这一波调整,说不定中国企业可以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中更好地参与到全球贸易、货运物流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做的是自我更新和积极调整,“先活下去,才有活好的机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