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1个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的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坚持依法平等保护,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在湖北老河口市大通物流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肖某等伪造企业印章罪、违法获取800万元的物流补贴资金一案中,法院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措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联合检察院监督企业合规改革,指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最终依法对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既挽救了企业,又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实现涉企犯罪源头治理。
二是运用禁令,及时制止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侵权行为。在小米公司诉网络侵权案中,法院依申请及时裁定被告立即删除侵权文章及视频,防止进一步扩大对民营企业名誉权的损害,彰显了人民法院依法打击恶意损害企业名誉权的司法态度,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是全面贯彻依法平等保护原则。在小微民营企业沈阳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与沈阳市浑南区农业农村局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判令浑南区农业农村局承担违约责任,支付电力咨询公司服务费112.55万元,并采取有力执行措施,及时兑现民营企业胜诉权益。在宁波文旅公司一案中,法院判令违约国有企业宁波文旅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向民营企业宁波巨大公司支付设备器材回购款、补充款185850元。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 刘贵祥:通过典型案例,推动各级人民法院有效落实平等保护原则,机关法人、国有企业违约毁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同样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法院还依法挽救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在山东东营鹏豪房地产开发公司系列执行案中,法院对案涉烂尾楼没有简单一拍了之,而是依法引资恢复项目建设,将拖了9年的1472套房产竣工交付,一揽子执结近500件关联案件,妥善化解了近900个债权人的8亿多元债权。
这起典型案例释放出人民法院坚决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强烈信号。
最高法表示,民营企业工作人员非法收受贿赂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一样,都是犯罪行为,都要被定罪量刑并追缴犯罪所得。
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各地法院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相关规定,认定粉丝在追星过程中侮辱、诽谤他人,可构成人格权侵权,为网络用户身份确定、侵权行为界定等问题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审理思路。
近年来,腐败与政府采购招投标乱象相互交织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以设定特定条件的形式排斥其他投标者,严重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