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公布了2023年度第三季“渣打香港中小企业领先营商指数”调查结果,本季综合营商指数回落6.1至46.7。
据调查结果,香港中小企对本季生意额的信心有所回落,五大分项指数全线下跌,其中以“营业状况”(44.7,-11.3)及“盈利表现”(41.5,-9.6)的跌幅最为显著。“环球经济”也下跌8.0至40.3,显示香港中小企正受到外围环境的挑战。
同时,香港本季综合营商行业指数中11大行业均有下跌,其中以“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及“信息及通讯业”跌幅最大,分别下跌11.8点及9.7点,“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再次跌穿40点。
整体投资方面,91%受访香港中小企表示将维持或增加投资,“与电子商务或数字科技相关的培训”成为最多香港中小企预期本季维持或增加投资的项目;成本项目变化方面,预期本季员工薪酬上升的香港中小企比重再次增加,计划提升货品或服务成本的香港中小企业比重下降。香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正在增加,但仍需自行承担压力。
香港生产力局首席创新总监张梓昌博士指出:“指数经历上季大幅上升后,本季转为回落,可见复常为香港带来的短期利好因素已经消退。另外,六月份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下跌,反映整体订单及新出口订单升幅收窄,让香港中小企采取较保守的营商策略以减低风险。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金融状况收紧将会减慢经济增长,导致香港中小企业的营商信心转趋保守。”
本次调查还发现香港劳动力缺口情况仍存,受访香港中小企中29%的企业需要招聘员工,其中88%需要招聘员工的香港中小企表示遇到招聘困难。31%的受访企业表示考虑聘请非香港员工,其中九成表示会考虑聘请内地人才。 张梓昌博士表示,特区政府已宣布扩大“人才清单”,随后政府再宣布优化‘补充劳工计划’的涵盖范围和运作,以解决多个行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下一步,上海将坚持以世行对标改革为抓手,准确把握世行评估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要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此次突破,改变了伦敦、巴黎、新加坡等传统仲裁地长期主导国际商事仲裁的局面,将极大提升全球对深圳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认可,有利于吸引更多中外企业到深圳投资。
着力破解涉企多头重复低效检查问题,杜绝运动式检查、变相检查、任性检查。
行动方案围绕优化提升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5个环境”,推出15个方面工作举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
3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连续6个月运行在54%左右的较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