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中国碳市场变化非常大,没有一张PPT是重复的,没有一个数字是重复的。”8月9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再次走上2023零碳峰会演讲席,分享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时,发出上述感叹。
刘杰介绍,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关键环节初步打通。未来,全国碳市场电力先行,其他行业将成熟一个纳入一个。而中国碳金融市场作为碳市场和金融市场链接的重要部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刘杰介绍,从中国碳市场发展历史来看,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分别建立了环境权益类的交易场所;2013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个区域碳市场正式运行,自此中国碳市场形成了有物理空间实体化的运作;再加上后来的四川和福建,目前全国一共有9个区域碳市场,为2021年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3年5月,这九个区域碳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0亿元,交易量达到了5.76亿吨。大概20多个行业的3000多家企业参与到区域市场的配额交易中。
其中,各个区域碳市场特色也不太一样。比如广东、湖北的配额发放量很高,每年发放量在3亿~4亿吨,因为他们的排放企业较多,所以整体配额交易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而上海碳市场的特色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当时纳入了2162家发电企业,两年来每年配额发放量在50亿吨左右。刘杰认为,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交易集中在履约之前。例如2021年年底履约前的两个月交易规模急剧放大,占到了全年交易规模的80%以上。2023年12月底全国碳市场会进行第二次履约,目前市场交易量在逐步扩大,价格也是稳中有升。
第二,交易价格从开盘的48元到现在的65元,涨幅接近30%,价格稳中有升。短期的配额交易成为主要渠道。
第三,2000多家纳管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参与了交易,但交易频率总体较低。目前全国碳市场换手率仅为2%,相比之下,一些成熟的碳市场交易规模、换手率能够达到几倍以上。
第四,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关键环节初步打通。刘杰表示,接下来会尽快把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纳入,包括引入一些投资机构,增加市场的活跃性、流动性。
刘杰说,地方试点市场是全国碳市场起步的关键点。未来全国碳市场电力先行,其他行业将逐步跟进,“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所有行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以后,整体的配额发放量能够达到65亿~70亿吨,占到国家总体排放量60%左右,纳管企业达到8000家以上。
碳金融市场仍有发展空间
碳金融市场是碳市场和金融市场链接的一部分,也是碳市场基本的一个要素。不过,我国碳金融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刘杰介绍,碳金融产品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碳市场的交易工具,包括期货、远期、期权等。去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了一份碳金融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是目前中国碳金融产品非常少,少数远期产品在做交易,期货、期权等还是空白。而在成熟的欧盟碳市场,95%的交易规模是碳金融、碳期货、衍生品交易。
第二类是融资工具,包括碳资产的抵质押业务、托管业务和债券业务。去年开始,中国金融机构对于碳资产抵质押业务进行了非常好的尝试,十多家银行做了首单或者首批碳配额CCER的抵质押业务,今年也有金融机构开拓了更多的金融类产品。
第三类是碳金融的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碳基金、碳保险等。
刘杰介绍,在区域碳市场十年的发展中,上海、湖北、广州、深圳等地都做过碳金融的有益尝试。其中上海的一些创新做法一直引领全国。例如上海第一个采用中央对手清算的远期产品,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合法合规的碳远期产品。2021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联合开发了中证上海环交所绿色股票指数。去年8个公募基金分别根据绿色股票指数公开发售了自己的ETF产品,首期募集资金160亿元,截至上个月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800亿元。
刘杰认为,展望中国碳金融的发展,有以下五点值得重视:
第一,深入完善区域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发展、互为补充,助力上海碳达峰的目标。
第二,丰富碳金融的产品类型。
第三,强化碳排放信息评价的投资导向作用。
第四,深化扩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影响。刘杰介绍,去年全国有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也是其中一员。目前上海环交所正在支持浦东新区在气候投融资标准、气候投融资项目部建立、气候投融资渠道的建设,帮助浦东新区建立相关机制。
第五,推进碳市场国际化发展。刘杰认为,碳市场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国际化。“欧洲能源交易所正在和我们积极对接,我们准备推出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碳价格指数”。此外,巴黎协议下限的6.2、6.4条新的交易机制,正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进行积极谈判,未来不久也会推出全球统一标准的减排交易。
刘杰还透露,上海环交所正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打算推出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间的贸易壁垒,比如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另一方面也是很好服务企业的一个步骤。
协会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扶优劣汰,对能效水平高、碳排放强度低的钢铁企业,在产量分配、绿色金融、产品出口、差别电价等方面给予支持。
2025年3月28日,“2025企业碳中和峰会暨第四届碳中和行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员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其他热点还有: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小幅下滑,支出提速,库克中国行重申加大在华投资。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建立和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消费侧碳足迹测量方法学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