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吕薇研究员发表题为《全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文化》的演讲。
在演讲中,她认为,在新的情况下,要鼓励原创型基础研究需要机制保障。从现在的基础研究来看,大部分还是跟踪型的基础研究,所以要鼓励原创型的基础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需要保障。
一个就是原创思想的形成,需要稳定的研究环境进行自由探索,这个是我们做了十个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展历程,得到的体会。开始肯定不是在竞争环境当中形成的原创思想。
第二个要建立非共识项目遴选机制,容忍失败,也需要伯乐,不能仅靠现在的专家评审。
第三个是实际当中适合科学研究的人才是少数的,但是需要在大基数中进行遴选热爱研究,并且有能力研究的人才。比方说自科基金,现在有青年基金,优青基金到杰青基金,是层层从里面拔出适合长期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
第四个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是不同的,要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同行评议。要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成果的创新性、国际影响力和人才培养。
最后建立稳定支持,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环境。比方说现在好多科学家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袁隆平就做杂交水稻,同时要开放交流。
当前美、中、欧依旧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三极。中国上榜城市中,北上深港跻身全球科创TOP20城市。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作为支撑,要形成各种市场主体的合力。
作为科研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阶段面临着独特的压力:收入问题、高校“非升即走”环境、个人发展空间等。
科学界是“不能讲究头衔的”,要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近些年再次兴起的人工智能对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大有裨益,但其基本原理还有待数学家深入研究,丘成桐认为,如果能弄清原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将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