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吕薇研究员发表题为《全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文化》的演讲。
在演讲中,她认为,在新的情况下,要鼓励原创型基础研究需要机制保障。从现在的基础研究来看,大部分还是跟踪型的基础研究,所以要鼓励原创型的基础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需要保障。
一个就是原创思想的形成,需要稳定的研究环境进行自由探索,这个是我们做了十个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展历程,得到的体会。开始肯定不是在竞争环境当中形成的原创思想。
第二个要建立非共识项目遴选机制,容忍失败,也需要伯乐,不能仅靠现在的专家评审。
第三个是实际当中适合科学研究的人才是少数的,但是需要在大基数中进行遴选热爱研究,并且有能力研究的人才。比方说自科基金,现在有青年基金,优青基金到杰青基金,是层层从里面拔出适合长期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
第四个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是不同的,要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同行评议。要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成果的创新性、国际影响力和人才培养。
最后建立稳定支持,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环境。比方说现在好多科学家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袁隆平就做杂交水稻,同时要开放交流。
上海8月4日公开《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致力于更好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在制度层面提出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
上海发布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
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
启源公益基金会重点支持青年人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