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公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嫩江畔,一位村小校长18年的营建与守护

第一财经 2023-09-21 18:01:05 听新闻

作者:殷赅    责编:朱洁树

中宁添富小学是“河流•孩子”捐建的第十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但“汇添富在爱的道路上将永不止步”。

【编者按】2008年,为助力祖国西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怀抱着“捐建一座学校、培养一批乡村教师、帮助一批学生,进而改变中国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的朴素愿望,汇添富基金和第一财经携手发起设立“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将一次次爱心善举化为一份持续绵长的爱之承诺。

微光成炬,涓流成河。15年来,“河流·孩子”走过祖国中西部的十条河流流域、十个少数民族地区,捐建了10所设施一流的寄宿制“添富小学”,培训了1600多名乡村教师和上百名校长,受益师生超过万人,形成了一套“软性投入为主,硬性投入为辅,软硬兼顾”的运作模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品牌公益项目。

魏海霞提出请假的那一刻,她也不知道校长鲁春林会不会批准。

那是上半年的一天,70多公里外,家中的爷爷奶奶病倒了。父母打电话告诉她后,这位扎兰屯市蘑菇气镇中宁添富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就想请假回去照顾老人。

扎兰屯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麓,是个县级市,嫩江穿流而过。魏海霞提出请假的时候,学校的师生搬进新校舍才几个月。蘑菇气是一个农业乡镇。在中宁村大片平旷的玉米地间,这所小学红白相间、灰色屋顶的三层教学楼是一个显眼的地标。

鲁春林当时的确犹豫了一会儿——毕竟魏海霞除了当班主任,还教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他迟疑地问了一句:“你爸妈不是在家吗?”魏海霞说,她也想去尽一份力。

鲁春林最后还是给了假。

这幢新楼、这所学校,以及这18年来来去去,少则数十多则近百的在校学生,构成了鲁春林校长的全部职业生涯,也是他的热爱与努力所系。

校长:娃们回来了

7月10日,蘑菇气镇难得地在雨季中迎来了一个晴朗的日子。这所从中宁小学改名为中宁添富小学的学校选择这天举办新校舍落成典礼,似乎预先就与天气有过默契。从远处看去,鲁春林是现场最忙碌的人:迎接市里、镇里的官员;问候远道而来的“河流·孩子”公益助学项目发起方的负责人及志愿者;还不时对几个老师嘱咐几句。而现场的孩子们见到这些陌生人,都会毫不怯生地叫一声:“客人好。”

落成典礼后,鲁春林带着大家一层层参观了新校舍:教室的课桌椅是全新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希沃品牌的智慧黑板,和发达地区一样;教师办公室的隔断式办公桌是新东方捐赠、老师们自己安装的;教师宿舍4人一间……一切就像在介绍一件自己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

让他得意的不仅是校舍,还有学生和师资的配备。学生们献上了一场出色的文艺表演:桌面舞、蒙古族歌曲合唱、鬼步舞、筷子舞、扇子舞……都是数十人的规模。

远道而来的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汇添富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李文说:“一看小朋友们就是见过世面的,不怵。”鲁春林说:“那是,有些节目放到市里去比赛也是前几名的。”

中宁添富小学学生演唱内蒙古民歌

当然,他更高兴的是“娃们回来了”。蘑菇气户籍人口3.9万,常住人口2.5万,有些外出打工、经商的父母会带走孩子;前些年校舍的破旧也导致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往其他小学读书——中宁原先是个乡,中宁小学原来是乡中心校,撤乡并镇后成了村小,“所以这儿的村民思想相对说来更先进一些。条件要是达不到他们的需求,就会择校。”

以前更让师生和家长痛苦的是冬天:当地10月中旬就下雪了,冬天最低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鲁春林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说:“原来的校舍屋顶非常薄、透风,而且没有暖气。老师孩子在教室里上课都冻手冻脚。新楼建成后,教室里非常舒适,即使外边零下30摄氏度,室内温度也有20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孩子学习和生活,家长对学校的改善也非常认可。有些家长把孩子又从其他学校转回来了。”

一切要回到2017年。那一年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河流·孩子”项目准备在内蒙古物色第十所项目学校,参与修建校舍。“自治区把这个项目落实到了呼伦贝尔市。在包副市长多次争取之后,这个项目给到了扎兰屯,通过‘河流·孩子’项目组的考察,最后第十所添富小学落地中宁小学。”颇有缘分的是,6年前项目考察组也是7月10日抵达中宁村的。

校舍的修建仅仅是开始,“河流·孩子”项目在农村教育上更多的是进行教师培训、校长赋能、多媒体课堂、图书和体育器材捐赠等中长期支持。

以中宁添富小学为例,2017年,汇添富与扎兰屯市教育局共同出资建设新教学楼,并辅以“添富图书室”和“添富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齐备的多功能教室。2022年,一所崭新的、现代化的“添富小学”在这里建成。

对于扎兰屯这样一个农业、工业、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接近的县级市来说,学校数百万的建设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在鲁春林的积极争取和扎兰屯教育局、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建设资金陆续到位,所在的这块村集体土地也改为国有土地。“这样咱们学校的所有权就归教育局了,不归当地镇政府和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鲁春林介绍道。

2021年7月新校舍开工后,中宁小学的师生分散到镇中心校等地借教室上课。鲁春林一心扑在工地上。他说,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种建材,他都亲自把关,还派人每天在工地盯着施工质量,“光是楼外墙的颜色就调试了三次才满意”。

鲁春林校长

鲁春林1998年师范毕业到中宁小学当老师,2005年当了校长。“我是中宁土生土长的,但留住孩子靠面子不行,因为你这个校舍不行。”他回忆说,“当时我就觉得学校总有一天会发生变化,但是你得有孩子(学生)。你有20个孩子和有100个孩子,投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咱们能达到100个孩子,教育局、市政府的投入和20个孩子(的学校)是不一样的。我就怕孩子流失严重之后就变成了恶性循环。能跟上海牵上线,我们是幸运的。”

18年中,鲁春林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这所乡校,镇中心校的校长几次劝他去当副校长,但是“我是当地农村出来的师范生。很多孩子比我们当年智商要高,只不过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我觉得责任特别大。这些年也有好多人说你动一动,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动过心,但我想我责任没尽到。我有这个家乡情怀,老百姓这么支持我,(新校舍没建起来)我就感觉没做到守土有责”。

老师:我们是一家人,但课必须上好

有了新校舍,连之前外流的学生也吸引回来了10个,现在学生达到了120人,其中36个是学前班孩子。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老师。

中宁添富小学面临的师资问题,和全扎兰屯市的农村小学是一样的。扎兰屯市教育局局长张涌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全市共有在编教师3064名,这几年随着退休教师数量的加大,每年通过招聘特岗教师等方式补充教师300多人,基本充足。不过他说,一部分学校还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比如中宁添富小学就缺专职的英语和美术老师。

7月10日下午,在学校的大会议室里,鲁春林向李文以及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陈思劼、汇添富基金第七党支部等“河流·孩子”项目回访团队介绍了师资情况:2019~2022年,扎兰屯市对这所学校给予了较大的倾斜进行补充和替换:第一年2位,第二年4位,第三年6位,第四年2位,4年间派来了14位特岗教师,“孩子受到的方方面面教育应该全面一些。所以我一直在留人,也一直上市里面去争取。”

座谈现场来了9位老师,除了科学老师刘武之外,都是年轻人。鲁春林说:“我们学校加上我15个老师,其中13个是本科毕业,另外两个通过函授学习,本科文凭马上也下来了。”

鲁春林说:“我作为校长只是一个引导者,具体工作还要老师来做。我们的老师都非常上进、有热情,有的也去上海接受过培训,你们(‘河流·孩子’项目)的爱心投入对他们也有一种触动——上海这些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都做了这么多,咱们没有不努力的理由。在蘑菇气镇,我们学校的成绩遥遥领先,就是在整个扎兰屯我们都是前三;我们的英语在整个扎兰屯市,也就没胜过市实验学校。”这还是在没有专职英语老师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新教学楼建成,成为中宁添富小学的一张新名片。鲁春林说:“很多特岗教师愿意到我们学校来工作,因为住宿条件、工作条件都改善了。”

扎兰屯面积广阔,达1.6万平方公里,往往比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还要大。中宁添富小学的老师大多家在扎兰屯其他乡镇、街道,如数学老师陈洁所说,每周都是周一早上来,周五晚上回家。也有家远在锡林郭勒的,半年才能回去一次。鲁春林说:“我们这些年轻老师跟我孩子差不多,刚从大学出来,他们在家就是孩子。我就两点:一是课必须上好,把学生教出来;二是这些老师大家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人。”

魏海霞每周回家都会跟父母交流一周来工作上的事情。她说,父母也对鲁校长特别敬佩——毕竟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导,不可能对每一位教师都关心得那么细,但鲁春林真做到了那么细,包括教师的伙食、御寒的冬装,以及新教师的适应情况。

四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曾繁栋学的是石油工程,2021年通过特岗教师考试进了中宁添富小学。刚开始,他在教学上有很多困难,对教材、对学生都不熟悉,他说鲁春林经常会去听他的课,指出他教学上的问题,“我是一个非师范的毕业生,他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帮助我,告诉我怎么去给学生讲解问题,后来我有了很大的改变。”

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们也有困惑——自身的提升。去年疫情导致“河流·孩子”项目每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乡村青年教师培训改为了线上云课堂,座谈会上的8位年青教师因此都没参加过线下培训。不过鲁春林说,老师们也在接受北师大的远程培训,还争取到齐齐哈尔大学的几个培训名额,今年两位老师分别去齐齐哈尔、哈尔滨接受了语文和英语教学培训。

座谈会后不久,今年8月初,“河流·孩子”项目在上海举办了第十六期乡村青年教师培训,中宁添富小学的魏海霞、曾繁栋、陈洁等8名老师首次来到上海,与来自全国10所添富小学的青年教师们一同参与了为期9天的学习。在培训中,他们第一次见到了他们曾给孩子们描绘了无数次的摩天大楼,感受了团队拓展带来的乐趣和思考,体验到“对分课堂”这种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魅力。

孩子:游记只能写“游后山小树林”

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乔爽有她的苦恼。语文课有一类习作是游记,但学生大多没有去外面的世界见识过,“我们班有的同学连扎兰屯市里都没去过,然后写出来的都是游后山的小树林、游村里的小广场。”条件所限,学校也没法组织春游、秋游去市里。

这个班的语文课教到第七单元,就更难了,因为主题是“世界文化遗产”。乔爽说:“他们连想都想不出来这些是什么样的,只能回家后自己收集资料,或者我给他们一些补充资料或利用多媒体,才能让他们大致了解。”

中宁添富小学的孩子们渴求的东西还有很多。音乐老师张琳琳说:“我去年刚来这个学校,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给五年级学生上课时,有一个孩子突然说‘老师,我们终于能上一节真正的音乐课了’。这给了我更大的动力去教他们更多的东西。”

在接受了上海的合唱团老师的远程培训后,张琳琳能够把原先教得非常乏味的乐理知识讲得轻松有趣。简单一点的简谱,孩子们也会唱了,甚至学会了唱歌时怎么运用气息。

两个小时的座谈会解决了很多问题。学校图书室缺少科普类图书杂志,李文安排“河流·孩子”项目组为学校丰富图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和老师的需要;学校老师因为缺乏电脑维护技能,有些电脑开机黑屏了,李文提议汇添富信息技术部员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党支部共建力量,为添富小学设计远程技术支持方案,今后要能做到远程一键还原到初始状态……

座谈会次日,汇添富志愿者们分头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了“梦想课堂”。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不乏在保护这些孩子自尊心前提下能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的内容。例如,来自厦门的志愿者通过视频、图片和有奖竞猜,讲解海洋动物的习性,让山脚下的孩子们了解了大海里的动物,现场气氛欢乐。

然而,中宁添富小学的不少孩子遭遇的一类问题,是现场无法快速解决的。蘑菇气镇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乡镇,不少农民的耕地不多,相当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因此有了不少留守儿童。在中宁添富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约为1/4。

陈洁说,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老人对孩子的学习没什么能帮助的,而且比较溺爱孩子。时间长了,有些孩子变得任性。此外,学生中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孩子,一直缺少完整的亲情。

鲁春林说,学校的老师虽说都不是心理专业的,但他们大多接受过相关的培训。针对上述情况,班主任每个月都会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进行家访。此外,学校每半学期至少要开两次留守儿童家庭座谈会,把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张涌生则介绍了全市的情况:随着这几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地心理健康教师的缺口也越发明显。目前全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2/3属于兼任,1/3是专职,教育局每年也倾向于多招一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此外,扎兰屯职业学院也成立了呼伦贝尔唯一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市的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兼任的教师轮流前去学习。

心愿:一个硬化的操场

中宁添富小学目前在硬件上不多的缺憾之一是:操场还没有硬化,只有一小块露天水泥篮球场。一到雨季,室外就没法活动,整个校园用鲁春林的话说就是“小范围的汪洋大海”,即便是晴天,勉强可称为操场的空地上也是遍布碎石砖块。因为没有好的运动环境,也没法架设更多的运动设施,学生的体魄和体育技能比较落后。

李文在回访结束前表示:“学校操场的硬化、体育设施的完善等问题,我们都会一一研究,争取与当地教育局一起携手帮助学校解决困难。我们希望从公益的角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助力中宁添富小学成为扎兰屯市的标杆式乡村学校,也帮助鲁校长圆梦。鲁校长特别有情怀,这不仅是对家乡的爱、对教育的爱,更是一种大爱,能够带领青年教师,照顾这么多学生,把教育事业传承下去,非常了不起。”

李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再次回到中宁添富小学,“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也特别高兴。不仅是因为我们看到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替代了原来破旧的危房,孩子们拥有了窗明几净、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孩子们的眼里看到了光芒,看到了自信,看到他们变得更加外向开朗、礼貌热情,和我们早期到访添富小学时相比,孩子们的表现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些改变要特别感谢这里的校长和老师们,是他们的爱心和付出,滋养了这些孩子。”

他说,中宁添富小学是“河流•孩子”捐建的第十所学校,也是最后一所学校,但“汇添富在爱的道路上将永不止步。之所以是捐建的最后一所学校,并且在每个省、每个河流流域只捐建一所学校,是因为汇添富的理念是‘只要是我们决心做的事,就必须做成业内最佳’,我们不是要建最多的学校,而是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把‘河流•孩子’项目做到最好。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关爱和投入这10所学校,让添富小学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能成为西部教育的标杆,树立起公益助学的典范,更好地帮助乡村教师的成长,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和带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汇添富基金已在多方筹措中宁添富小学操场的建设资金。据悉,在8月27日举办的《河流的歌——“河流•孩子”十五周年公益音乐会》上,作为主办方的汇添富基金就根据线上观看人数进行了相应数额的爱心捐赠,助力学生操场飞驰的梦想。

汇添富基金第七党支部党员李蒙参与了内蒙古公益行,在音乐会上,他又观看了中宁添富小学师生代表带来的民族歌曲表演。他说,这次公益音乐会为孩子们提供了走出山区,在上海登台演出、施展才艺的机会,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效果,也让他更加理解了“河流·孩子”项目“软性投入为主,硬性投入为辅,软硬兼顾”理念的深刻含义——“硬性投入”是基础,提供物质保障;而“软性投入”是灵魂,影响更加持续深远。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