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巴黎协定》达成以来,世界各国已经提出的减排目标,如果能够得到充分落实,将使全球温升控制在1.7度,有可能实现协定确立的“2度以内,争取1.5度”的温控目标。但目前各方采取的行动,将使全球温升达到2.6-2.8度。如果不采取行动,全球温升可能达到3.5度,甚至更高。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避免此情景发生。
解振华介绍,有关国际机构对全球气候行动所需资金做了初步的评估。总体来看,到2030年,实现各方已经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累计资金需求为5.8到5.9万亿美金,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总共需要98万亿美金的投资。全球低碳经济转型,每年至少需要4到6万亿美金的投入。面对如此大的资金需求,发达国家首先要兑现每年1000亿美金的出资承诺,发挥气候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同时各国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引导撬动私营部门和社会资金,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多边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加强自身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鼓励引导国内外各方面的投资流向绿色、低碳、气候韧性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支持相关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探索建立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贸易保护持续下去,预计2030年光伏组件价格,将比全球化情景下高出20%-25%,这很不利于实现今年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达成的“争取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三倍于2020年的目标”。
解振华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近30%,在绿色转型创新的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愿意与包括美欧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地方、企业、智库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投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从传统高碳化石能源,向低碳清洁和再生能源转型,与有关各方一道,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由于存在钙钛矿材料稳定性不足、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缺乏长期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和标准等问题,钙钛矿产业大发展的时机尚未到来,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
AI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冲击可能影响低碳转型。因此,需要探索如何通过提高需求侧用电效率等方式对冲AI的电力需求增长。
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家公布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以来,浦东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正全方位推进气候投融资体系化建设。
“非常规”贸易战将由发达国家主导,旨在通过限制和约束贸易领域中的碳排放,不仅会迫使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改变能源结构,还将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