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设计可以说是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必经之路,如何设计出满足用户和市场需要的可持续产品/建筑/解决方案?可否举例说明?
A1:建筑的可持续思考指向与自然环境的共恰和对于人文环境的培养。
可持续的建筑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整合力和作用力。在建造、运输、运营,甚至是拆除、回收和使用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考量,也需要对特殊性、持续性进行考虑和定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松赞·来古山居在面对4200米来古冰川时,采用了集约预制生态模块化与自然建造思维的“双结构”体系。其一是对脆弱的冰川环境的保护和对古村落肌理与人文环境的尊重。其二是通过自然的室内外联通路径,让客人重新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壮丽与存在。其三是集约的预制生态模块高效地完成了运输与建造,并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更能够压缩整体占地面积,真正做到了对冰川和村落最小的干扰与“轻轻落地”。
Q2:从可持续设计到可持续商业,企业、品牌和机构要面对和克服哪些挑战?需要哪些支持?
A2:建筑行业自身的可持续涉及的方面更加宽广,包括创新性思维和理念的推动、建筑的多层次影响力、员工的培养与成长、设计工作方法与流程的优化等。“可持续”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难点在于可持续本身。如果说,从可持续设计到可持续企业需要挑战的是理念的转化,是把对自然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持续关注,落实到具体的方式和方法上,更需要社会、政府、商业、集体到个人对可持续理念的关注和认同。
从2013年成立STUDIO QI至今,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城市问题思考和中国乡村实践,反思如何超越地域限制,为世界带来中国文化的贡献。 建筑师必须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敏感度,而建筑,归根结底是在寻找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STUDIO QI于2016年起参与松赞滇藏线全域打造,已落成了来古山居、波密林卡、南迦巴瓦山居、巴松错林卡、普洱绿谷等高海拔建筑;以及深入乡村的黄河宿集、秦岭宿集、草原宿集、临洮宿集等隐秘集群,还有特别关注可持续人居理念的西塘九舍、安之若宿·山、空山九帖、王维的寂寞书店、十钟山房·松阳、百米食堂、营盘三合一学校等建筑实践。在这些年中,我们也一起见证了可持续文旅企业和品牌的成长,如松赞文旅、宿集营造社、安之若宿等品牌,这是一种可持续设计与可持续品牌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模式。
Q3:如何平衡可持续设计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A3:可持续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长期的,因为可持续本身关注的就是一种长期且健康的生长体系。建筑中的自然建造理念或许是平衡两者的方法:研发、创新、运用本土或者当地的自然材料,使建造方式再生,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理解建筑的作用,建筑应运自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