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上海苏河湾大会”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银监会主席、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发表演讲时表示,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主要大国都在向科技前沿发力冲刺,经济增长需要科技创新,从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角度,科技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引导与参与,更需要金融资源的大量投入。
“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当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金融开放的新突破。”尚福林说,在新的金融开放格局下,推动科创金融既是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也是完善金融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当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尚福林指出,金融、科技、产业之间的循环还存在堵点,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仍存在障碍,金融体系结构与科技创新还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不同阶段科技创新对金融支持的要求与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不匹配,科技创新的风险回报方式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
为此,他提出通过构建系统的科创金融体系加以解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把科创金融放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同等的位置上,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大科创金融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为科创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中“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优势。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有序引导长期资金进入创投领域,增加市场的包容度、提升股权融资比重,利用好海外资源,利用“一带一路”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科创企业跨境融资。
最后,在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我国是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结构。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信贷资源。如果能够解决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问题,创新探索出新的服务模式,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比如,允许通过投贷联动分享股权收益,有限地开展股权投资,采取“沙箱监管”方式开展创新试点等。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特色优势,汇聚更多金融资源,提供一揽子有效衔接、覆盖全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
截至2024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61%。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3331亿元,赔款支出2014亿元。
在科技革新的时代浪潮中,“杭州六小龙”—— 游戏科学、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宛如闪耀的新星,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它们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也为杭州这座“数字之城”注入了全新活力。随着这些企业的崛起,一个关键问题摆在眼前:金融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又是怎样通过创新来满足这些企业独特的需求,助力它们一路腾飞,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崭露头角的? 这正是本文试图深入探讨与剖析的核心所在。
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离不开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这一“基石”。
科技金融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五篇大文章”之首,目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与这种快速发展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这些难点和痛点在科技金融的前行道路上显得尤为突出。从长远来看,不断加强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